2019秋日回國,重慶打卡
文章來源: 迪兒2019-12-01 10:09:14

這次回國,趕上大學同學的小型聚會,帶著媽媽去了一趟山城重慶。我的經驗是,同學組織的聚會,必須千方百計參加;曾經的同窗聚在一起,甭管現如今變得多老多醜(其實,大夥的狀態都挺不錯的,有第三者我老媽作證),我們眼中的她或他永遠是青春年少時的最美的模樣;再說,有東道主同學勞心勞力的安排和計劃,不用操心酒店和旅行攻略,照樣吃的好睡的好玩的好。

重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城市,常駐人口超過了三千萬。這些年,重慶更以旅遊熱點城市聞名;今年的國慶節,據說外地來的遊客超過了三千萬;逼得政府建議市民們,國慶期間盡量待在家裏,把美麗的江城讓給遊客。和有些城市厚重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比起來,重慶以網紅氣質取勝,打卡它的網紅景點,也成了遊客們的共識。

到達的第一天,就被“枇杷園”火鍋城震撼了。這座巨大無比的火鍋城,占據了整整一麵山坡,充分體現了重慶人的豪爽和對火鍋的摯愛。據說,春天的時候,熱辣酣暢的火鍋,配上現摘的清甜多汁的枇杷,是火鍋城的最大賣點。

曾經是主要交通工具的長江索道,是一個熱熱鬧鬧的打卡地,現在,這條索道已經基本不用於載客了。重慶的天空,多數時候都是這麽霧蒙蒙的,因此得名霧都。天天麵對灰蒙蒙的天空,要是我,肯定也會愛上熱辣辣的火鍋,用它來幫著驅走心中的霧氣吧。

李子壩的“火車穿樓”,是必去的網紅必去景點。先乘地鐵,親身跟著火車穿樓而過;“李子壩”站下車,置身於樓中,卻讓人有“隻緣身在此山中”的迷惑;沿著樓梯下到江邊,終於到了打卡的高潮;無數人舉著手機,等待捕捉“火車穿樓”的激動時刻。

重慶的磁器口,有點類似於北京的南鑼鼓巷,西安的回民街,是傳統小吃和小商品的民俗體驗區。民以食為天,留意一下的話可以發現,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類似的街區,比如上海的城隍廟,成都的寬窄巷子。湊熱鬧是必須的,值不值得就見仁見智了。

重慶美院的塗鴉一條街,是文藝青年們追捧的景點。我們這些理工科的大叔和大媽,聊發少年狂,一樣玩得不亦樂乎。

重慶夜景出了名的美。燈光下的山城,在穿城而過嘉陵江和長江的輝映之下,流光溢彩,明豔恢弘,是白晝裏霧蒙蒙的水泥森林無法比擬的。乘江輪看夜景省去了了徒步的辛苦。

洪崖洞的建築主體是巴渝特色的吊腳樓,沿著奔騰的江水,隨坡就勢,層層高疊,詮釋了城市與山的和諧共生。這個景點,也是需要燈光來增色的。

大隊活動結束後,我們幾個走得遲的,由地主同學帶領,自駕去了大足石刻。大足石刻為唐,五代,宋時開鑿,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對我這種葉公好龍的人來說,與其看古跡,我更享受美麗的山景,還有與同學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

這次旅行的額外收獲是,帶著我媽找到了她童年時生活玩耍和的地方。我的外公曾經是國民黨的文職官員,抗戰時隨著中央政府撤退到重慶,媽媽在那裏出生,並且在那裏生活到九歲。在去程的高鐵上,媽媽不停地念叨著,她小時候住在“管家巷”,經常去“較場口”玩。我心不在焉地敷衍著,如今的中國,幾年就變個樣,我小時候的地方都找不到了,何況她老人家呢。

結果,我們的酒店就在重慶著名的“解放碑”旁邊,這麽說來,媽媽的童年世界應該就在步行距離之內。離開的那一天,帶著老媽,一路找過去,先看到“較場口”,再問再找,居然找到了“管家巷”。媽媽開心得不行,說要多照幾張像,送給我的舅舅們。

在回來的路上,看到了曾經有名的棒棒”。今天的重慶,山城造成的不便漸漸遠去,“棒棒”應該也是一個快要消失的行業了。

重慶的旅遊點,時時見到跳著擔子賣“金西梅”的小販,這梅子不光色彩豔麗而且閃著熒光。我終於禁不住好奇買了幾顆,這梅子沒有新鮮水果的新鮮口感,甜得不舒服,還有一股很重的香精味道。我照著網上的建議把它在水裏浸了一夜,第二天,梅子得色彩褪去許多。網上的結論是,它是一種人造食物,可是,為什麽隻出現在重慶街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