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曆決定了對弱勢族群的態度
文章來源: 迪兒2017-04-22 16:01:52
每逢周五,組裏幾個談得來的同事都會選一家餐館來一個輕鬆的午餐聚會,今天兩個年輕人的對話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兩個人年齡相仿,而且都是華裔。一個小夥子年幼時隨父母移居加拿大,在自由的環境中長大,與我家的孩子無異。另一個年輕人高中畢業通過親屬移民到美國,為了生存,先在超市打零工,然後去軍隊當兵,退伍後進入加州著名大學UCLA主修EE,畢業後加入我們公司。
 
加拿大長大的孩子談到最近利用周末時間參加一個誌願者組織,為洛杉磯 downtown 的無家可歸者分發食物。那個當過兵的小夥子表示也可以加入,但他同時強調他個人並不是很認同這樣的扶貧活動。他覺得這種救濟其實是助長了某些人不勞而獲的習慣,讓他們成為永遠吃救濟的人群。那個加拿大長大的孩子解釋說,很多無家可歸者實際上是有精神障礙的人,無論有沒有救濟,他們返回正常生活的可能性都很低。他還強調說的確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在度過了生命中無可逃避的危機以後,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為了幫助這兩種人,救濟是必要的也是有價值的。那麽,那些精神健全卻自甘在吸毒和酗酒中墮落的人該不該救濟呢。

 
他們的分歧其實也是幾年來我和女兒一直爭論的問題。不用說,我和當過兵的小夥子想法接近,這其實和我們相似的生活經曆有關。二三十年前我們踏出國門之時,國貧民弱。大部分留學生都是懷揣幾十美金,操著啞巴英語,全部家當就是隨身的行囊。但是,青春的夢想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讓幾乎是赤貧的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如春花般的盛放。回首來時路,每個人心裏都刻著一部值得驕傲的勵誌故事。




女兒說,暫時的物質不足不能掩蓋一個事實,你們其實是富有的一群年輕人。你們正值青春年華,良好的教育讓你們擁有生存的技能和不向困境挫折妥協的價值觀。是的,我們是幸運的,有相對比較高的起點。但是,在紐約的時候,我也看到過許多欠著蛇頭巨款來到美國的福建農村偷渡者,他們一沒有資金二沒有文化,甚至一句英文不會講。他們同樣用勤勞和堅持贏得了屬於他們的成功,還清了債務,寄錢回老家蓋起了房子,有了自己的小窩,甚至有了一間小小的外賣店或一間不太小的超市。


這樣的經曆讓我們成為最崇尚個人奮鬥的人群,而我們衣食無憂的下一代。卻深受平等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成為悲天憫人的一代人。女兒和兒子總是說,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他們所擁有的資源和教育,生活對這些人而言是不夠公正的,因此對他們的關注和救助是必須的。
 
其實我們下一代所擁有的一切,正是我們這些來美國時一無所有的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氣打拚出來的,這也恰恰是對個人奮鬥這個美國核心價值觀最有力的見證。而我們下一代秉持的是美國的另外一個核心價值觀,它就是分享和奉獻。美國的強大,人類的發展正是這兩大價值觀共同作用的結果。
 
世界在矛盾中進步,人們也是在矛盾中相處和成長。我很欣賞我那個年輕同事的做法,參與但保留自己的獨立思考。很多年前,還在讀高中的女兒為奧巴馬助選,她告訴我了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政治諺語:If You Are Not a Liberal at 25, You Have No Heart. If You Are Not a Conservative at 35 You Have No Brain。


回顧我自己的成長曆程,我曾有過以世界為己任的青春年華;也有過夢想褪色,陷落於柴米油鹽的漫長掙紮。現在,接近空巢的我有了更多的閑暇,與年輕一代的交流帶給我春天的活力,也讓我重溫青春的夢想。也許有點貪心,我想要的是,在擁有獨立思考的頭腦的同時擁有寬廣博愛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