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臉盆盛餃子——大學那些年過得冬至節
文章來源: 秋水_伊人2016-12-20 05:03:10

感恩節的火雞剛剛消化完,聖誕老人的腳步又悄然而至。大雪紛飛過後的周日傍晚,踩著白皚皚的積雪在社區溜了一圈,隻見門前屋後,屋簷下,鬆樹上,滿眼的彩燈,五顏六色,流光溢彩,彌漫著濃濃的節日氣息。然而,聖誕節畢竟是洋人的節日,流光溢彩的節日氣息倒是提醒了我,冬天真的到了,又要過冬至節了。

小時候,冬至這天總要吃餃子。媽媽說吃完餃子才不會凍耳朵。那時候的餃子,都是媽媽和姐姐包的,所以並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大學第一年的冬至節,才了解我們學校有集體過冬至節的傳統。冬至節的當天午後,各小組就開始聚集在女生宿舍,商量包餃子的事。大概程序是這樣的:麵和餡子由學生食堂準備,各小組把麵團和拌好的餃子餡從食堂領回來,包好後再送到食堂煮好,然後連湯帶水地再把餃子端回宿舍吃。第一年沒有經驗,大家不知所措:用什麽工具裝食材?沒有麵板和擀麵杖怎麽辦?包好的餃子怎麽送到食堂去?煮好的湯餃子如何領回來?

我們小組男生6人,女生4人,10個人中除了一個女生有一點點兒廚房經驗,其他人幾乎都沒有包餃子的經曆。可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我們10個人怎麽也能頂半個諸葛亮了吧?哈哈。小組馬上開會分工,大家一起把臉盆拿來(當然是女生的臉盆了,那時候我們總是嫌棄男生不講衛生),先用洗衣粉洗,再用酒精消毒,最後再拿開水衝洗。然後男生去食堂領食材,女生擦洗書桌並在上麵鋪上白紙,作為擀麵板。另外小板報也排上用場,兩塊板報上麵被鋪上白紙,即可放包好的生餃子,也可用它作為運輸工具,把包好的餃子送到食堂去煮。可是沒有擀麵杖怎麽辦?組長馬上派同學去買啤酒,用空啤酒瓶兒代替擀麵杖。那一天的下午,平常清冷的宿舍樓,宿舍裏到處是歡歌笑語,走廊上也流竄著到各個宿舍取經的同學,好不熱鬧。包餃子的時候,女生譏刺男生擀的餃子皮厚如城牆,男生笑話女生包的餃子是扶不起的阿鬥。經過幾個小時的全力奮戰,終於把一臉盆的餃子餡包完了,大家看著2大板上東倒西歪,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餃子”,目送著男生們小心翼翼地抬著這些“處女餃”去食堂,即歡喜又期待,心情不言而喻。

一個小時後,幾大盆餃子終於端回來了。盆裏除了形狀各異的餃子,還有不少犧牲品——很多餃子都開了皮,漏了餡,我們笑稱“敞胸露乳開了肚皮”的餃子。無論如何,這是自己親手包的,吃起來感覺還是很香的,應該是此生記憶最最深刻的餃子。大學第二年和之後的每年冬至節,除了最後實習的那一年,我們都延承學校的傳統一起包餃子。有了第一年的經驗,之後包的餃子是一年比一年好。同學們還會買一些涼菜啤酒,把冬至節過得好像新年聚會似的。

來到美國後,餃子是越做越快,越做越好,素餡,肉餡三鮮餡,水煮,氣蒸或是油煎,各式餃子早已成為家常便飯。此時的餃子雖然早已經不是兒時冬至節和中國新年等節日的傳統飯菜,但很多個老外的派對,我也會帶煎餃去或者春卷去,沒有一次是不受歡迎的。

然而,最最難忘的餃子,卻還是大學時用臉盆盛的餃子。這幾年冬至節和同學在微信上聊天,大家都能記得起每個細節——啤酒瓶當擀麵杖,鋪著白紙的書桌當擀麵板,還有那飄在臉盆裏囫圇不整的餃子。永遠懷念的,除了那些年大學冬至節的餃子,更多的還是我們青蔥時代的純潔友誼。

明天冬至節,你打算好了包餃子嗎?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