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墨子和牛頓定律
文章來源: 區分大小寫已經存在2016-08-26 22:27:32

有網友說潘建偉太好玩了,說第一個提出牛頓第一定律的人不是牛頓, 是墨子,以此為奇談,我就也說說為什麽此說有道理。

該帖沒有給出潘建偉說法的依據,但是給出了維基對牛頓第一定律的介紹。從這個介紹可以知道這個定律雖然叫做牛頓第一定律,但卻是伽利略提出並且作了實驗證明的,所以要說不是牛頓發明的一點問題也沒有。

除了伽利略,維基的介紹裏還提到了公元前三百多年的亞裏士多德。這位西方古哲人認為世界萬物有其“自然位置”,而運動則有“自然運動”和“暴力運動”。要改變“自然位置”,就需要“自然運動”讓物體回歸自然。如果要改變位置,那就需要暴力驅動的“暴力運動”。很明顯亞裏斯多德沒有意識到重力是“暴力”,所以作了這樣的區分。但是不管怎樣亞裏斯多德也意識到了,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動因。

那伽利略和亞裏士多德與墨子又是什麽關係呢?嗬嗬,那真的是沒關係,除了墨子是前四百年的人,比這兩位西人都更古老。而他們的關係要從墨子的書說起:《墨子》卷十經上四十說:“力,刑之所以奮也。”這就是為什麽說墨子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之所出。型,說文講“叚借刑(井+刂,刑的異體字)字為之。俗作刑。。。又或叚形爲之。”就是說刑和形是型的通假字,形和刑也就互為通假字。大家肯定知道形而上、形而下之說,在中國哲學裏形就是物體的意思。奮,說文講“大飛也。”也就是說是大動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由靜而動。所以這句“力,刑之所以奮也”,也就是說力是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這也就是牛頓第二定律。其逆否命題就是沒有力物體的運動狀態就不會改變,也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可是,這還真不是潘建偉的發現。抗日戰爭時候有個物理學者錢臨照和大部分愛國知識分子一樣隨國府撤退到西南,在昆明的時候注意到梁啟超的《墨子校釋》中對很多科學相關的內容解釋的都不對,就寫了一篇文章叫《釋墨經中之光學、力學諸條》的文章說明墨子中所講的一些光學和力學道理,後來被人稱做“光學八條”和“力學五條”。這篇文章發表在一九四零年。裏麵就有關於“力,刑之所以奮也”的說明,是當做牛頓第二定律講解的。錢臨照是個牛人大家都知道,曾經是學部委員、中科大副校長。他大家族裏還出過錢穆啊,錢偉長什麽的這些大牛人,所謂的一門六院士。他一直對中國科技史有興趣,和李約瑟關係很好,曾經告訴過李墨經裏有很多古代中國人對科技的認識,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的首任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錢對墨經的研究開辟了一個領域,至今還有很多人在做科學知識和墨經的相關研究。

還有一位早期研究過墨子對物理學認識的也是一位大學教授,他的名字叫方孝博,安徽桐城人。這個教授不但是物理教授,而且還是個中文教授,曾經同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大學的物理係和中文係,後來又同時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物理係和中文係。後來他做了教授,也是既教過物理也教過中文。這位老先生也是三十年代就研究墨子和物理的關係,他曾經寫了一本書叫做《墨經中的數學和物理學》,書中也討論了“力,刑之所以奮也”。這部書據說最初寫於三十年代,六十年代初定稿,直到八十年代初才出版,也算是好事多磨。

可見中國學者研究墨子對牛頓第一、第二定律認識的研究已經進行有七八十年了,絕不是現在的年輕院士潘建偉的發現。而且這個發現不但不很可笑,而且頗有道理。早期的很多中國科學家對中國曆史上對科學的理解和貢獻很有興趣,也做了很多研究。有位工程師轉為數學史家的數理學部委員叫李儼的曾經寫過一部著名的《中國算學史》,那是中國人第一次用現代方法係統性研究中國數學史的著作。要是有興趣也能夠找得來,看看這本書是非常有意思的。中國人不是很笨的,雖然現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但是並不等於外國人能認識到的東西,中國人就不能認識到。對吾國吾民有了了解,才會對吾國吾民有感情,也才會對自己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