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撲街之感想
文章來源: zhao_紐約20162022-07-10 16:45:49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周五在奈良市的街頭演說時被槍殺,年僅67歲。行凶者山上徹也雖說也算是斜杠青年,但40歲未婚,可能從未近過女色;心懷執念,與父母不合;偏居陋室,常獨來獨往,是典型的孤狼。在嚴格控槍的日本,自學自製了殺人凶器雙筒霰彈槍。

看了現場視頻,不得不說,安保工作太差了,從迷思的第一槍到致命的第二槍,足足有兩秒鍾,近10個警衛呆若木雞;反應過來時,連防彈板都沒開全。安倍的運氣,實在是太差了。這麽一個舉足輕重、呼風喚雨的大人物,就輕易地被這麽一個屌絲小人物幹掉了?

曆史上,有很多大人物這樣不對等的猝死。所以,會逃跑、會避險,那可是一個技術活,像劉備、劉邦、劉秀,三劉王朝的建立,都是靠著不立於危牆之下,不像亞曆山大大帝一衝動,身死小毛毛之手,歐亞帝國轟然倒塌;也不像英格蘭金雀花王理查,再用兵如神、身經百戰,一疏忽,為小兵所傷,整個十字軍樹倒猴猻散。但日本的選舉製度下,安倍沒有選擇,因為稀稀落落的30幾個選民,撲街奈良。

尤其隨機偶然的是,與美國的林肯、肯尼迪總統被刺殺不同,凶手看來沒什麽政治動機和目標,好像是宗教原因或心理疾病遷怒於安倍,走向極端。

從個人角度看,人生,真是充滿了隨機性,meaningless, 甚至nothingness, 與學識、家世、財富、成就無關。輝煌的NBA球星Kobe Bryant,一陣煙就離開了。

但從國家層麵看,即使刺殺沒有政治動機和目的,安倍之死,影響還是巨大的,對日本國內和國際,都影響巨大。

首先,短期內,自民黨與首相都會獲取許多同情票,為執政與穩定加分,為大的國內外政策變動提供支持。正是如此,會讓這個事件蒙上許多猜測與陰謀的影子。但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另一麵,安倍在位八年,力推貨幣寬鬆政策,曾讓日本國內經濟幾乎要脫離延續了幾十年的通貨緊縮。盡管不再是首相,但幕後仍有巨大能量;日本央行行長失去了安倍這條大腿,後麵貨幣政策麵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美國加息、貨幣回籠的大環境下,日元匯率貶到了135,回到了25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的最低點,嚴重影響了國內生活水平,會催生日本國內連鎖反應。所有國際炒家,都看到了;日元匯率,預示了山雨欲來風滿樓。俄烏戰爭、台海局勢、北約擴大都給亞太地區帶來了巨大的變數。

盡管安倍本人文武兼修,彈得一手好鋼琴,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打得一手好高爾夫,但他的家世背景就是激進右翼,外祖父是甲級戰犯(是東條英機內閣大臣,曾在天皇對美宣戰書上簽字,後因為其商工經驗、可以被美利用管理戰後日本重建,才未被定罪絞刑)。他的政策本質上是放棄和平、走美國控製下的軍國主義路線,主張日本自衛隊有進攻、擴張、占領的能力。他的親弟弟現在是內閣防衛大臣。他有意願變成日本的澤連斯基的,隻是更有經驗、人脈、權力、和能力。

盡管出身總理世家,高瞻遠矚,是個世界級的領導,為沒有真正主權、外交不完全獨立的日本首相,安倍的大格局早已被限定,他的主要理念就是對抗中國。 盡管每年陰曆新年,經常寫字、寫對聯祝賀,但他始終對中國包藏禍心、口蜜腹劍,所以這兩天歐美領導人紛紛吊唁,但中國好像還沒發聲,估計偷著樂呢…

有人覺得這種幸災樂禍的心理很低端,很令人不齒,“鄰有喪,舂不相;裏有殯,不巷歌。”

但連安倍自己都承認的,他任期內全力試圖分化、離間中俄,拉攏俄羅斯圍堵中國,但無果。他也是最早提出QUAD(美日印澳)亞太安全框架的構架師,從地域安全上壓縮中國。很早就提醒美國防止中國的崛起,最終於2018年成功勸說川普總統下定決心,與中國“戰鬥”。與印度穆迪建立戰略作協議,東西兩側圍堵中國,所以穆迪才會把安倍祭日定為國殤日。經濟上,雖然仍依賴中日經貿合作,但始終抵製亞太自由貿易協議RECP,RECP直到他下台後才得以簽署。在任期間及卸任後,多次高調參拜靖國神社,為法西斯右翼團體背書,拒不反悔日本二戰中的戰爭罪行,試圖重構曆史,就是夢想著某天翻盤。

他的做法和戰略,從國家層麵,都是刀刀逼人。對這種時刻想著致人死地的人的死,需要裝悲傷嗎?有點幸災樂禍,需要太指責嗎?魯迅的骨氣,就是在大是大非上,不原諒別人也不期望被別人原諒。

很多人說,安倍死了,但安倍主義還在,他背後的派閥與推動他的政治勢力仍在,仍會繼續,安倍之死不會停止這些的元素存在和運動。但培養這麽一個有世界知名度、國內號召力、國際信譽的領袖,是非常不易的。安倍無法複製,沒有就是沒有。失去他的影響,會逐漸顯現。

曆史上很多事,事後宏觀敘事,和當事人的微觀感受,完全不一樣。曆史對我們今年發生的許多事的記錄與解釋,與我們今天的理解與解釋肯定不同。

也許過後很多年,回看今天才發現,我們所處的時代,竟是一個巨變的時代,隻是當時經曆時,一點一點、一天一天地慢慢地變化,即使令人震驚的變化,也不曾超過我們適應的能力,甚至還都很合情合理,以至於我們甚至感覺不到變化,就像孟庭葦唱的,“月亮的臉 … 偷偷地在改變 …”。不一樣的是,多年以後再回頭,雖然大多數事和人都麵目全非了,竟沒覺得有啥不妥。大多數人的記憶,是短暫並充滿偏見的。

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的世界如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