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梵高:繁星點點的夜晚
文章來源: zhao_紐約20162016-03-29 20:28:15

寫篇短文紀念一下生於3月30日的文森特·梵高。這位紅頭發,短胡子,藍眼睛,脾氣暴躁,性情乖張的畫家,28歲才開始正式繪畫,37歲自殺;短短十年間,創作了近2,100幅畫。生前隻賣出的一幅畫《紅色葡萄園》,還可能是他的弟弟提奧·梵高作為藝術品經銷商背後牽線。

而今天,這2,100幅畫大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藝術博物館和私人收藏者手裏;一個藝術博物館如果沒有梵高的畫,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博物館。在巴黎,在荷蘭,在布魯塞爾,在法國南部城市,凡是梵高生活過的地方,都原封不動地保留著他的故居,或矗立著他的銅像;睡過的床,擺著的椅子,通向寫生的吊橋的草徑,連到住所的石板台階,甚至吃的早餐香腸切開的角度,都原封不動地保持著當時的模樣。

身前寂寂無名 ,窮困潦倒;身後聲名鵲起,萬眾仰慕;我們也許會問:為什麽梵高這麽有名?梵高的畫到底好在哪裏?為什麽在其生前,世人不能見其畫的美,反在其死後才崇拜追捧他?

當他的《向日葵》以曆史天價四千萬美元賣給一名日本收藏家後,國內掀起了一股梵高熱。我也買了一本梵高傳,翻了好多遍。那時看不懂他的油畫,隻是把他的油畫當作插圖理解他的生平。

他的傳記中,最感動我的一段就是:作為一名見習牧師,梵高曾與比利時的挖煤礦工們同吃同住一年,親眼所見,親身體會,工業革命時底層工人的生存環境之艱苦惡劣;在《吃土豆者》中,他用傳統的荷蘭畫派的藍和灰,描繪了他們慘淡的人生狀態。但作為一名牧師,他入戲太深,認為如果主耶穌回來,也會與這些礦工們同吃同住,所以就效法耶穌的式樣,取了奴仆的形象,把自己的衣服送給窮人,把自己舒適的住處讓給無家可歸者。但教會的管理者,認為他這樣做太失牧師形象,以口才不佳為由,沒有續聘他。讀到這段,我的心裏是如此難受,以致於我不由地躺下,把肚子貼在那冰涼的大理石地麵上。多少年後想起來在大學圖書館讀他傳記的一幕,仍然不禁潸然淚下。

這也許是梵高這麽有名、這麽多人喜歡梵高的原因之一吧?我們普通人能感同身受他的掙紮;理解了他的坎坷人生,似乎就理解了他的繪畫。從梵高的書信,尤其是與他弟弟的幾百封的兩地書中,我們能看到他的藝術思考和動機,他的善良和同情心,他的執著、彷徨、抑鬱、苦苦的掙紮、自我懷疑、絕望和無助,這與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經曆不正很相似嗎?他的那些頑固、愚蠢、甚至瘋狂的行為,不也是我們中間有血有淚、真實的一個嗎?

但他的這種寫實的畫技,已不為當時同行所認同;高更(Paul Gauguin)對他更總是有點居高臨下。連梵高自認為最成功的一幅油畫也受到評論家朋友的強烈批評。梵高在寫給他評論家朋友信裏說,“你......無權以你的方式指責我的繪畫,你知道,...... 我總是試圖在做我還不能做好的東西。”

與高更和喬治·蘇拉(Seurat)的交往,使他學到更抽象的畫法;他的精神狀態以及長期禁閉在醫院中,使他不得不從記憶中繪畫;再加上他與生俱來的強烈情緒以及瘋狂的工作,使他成為那個偉大的繪畫時代中最獨特的一位。

我把梵高看作是藝術進化史裏的始祖鳥。這就是為什麽在照相技術已被發明,靜物畫,人物肖像畫商業需求迅速降低的時候,梵高的靜物畫、人物肖像畫卻最被推崇。比如,他的《鳶尾花》87年拍賣了1.1億美元,《嘉舍醫生的畫像》90年拍賣了1.5億美元。因為這些畫都是他死前一兩年完成的,既寫實又抽象,又帶著作者強烈的感情以及近乎癲狂的心理狀態。這些強烈的感受和心理狀態在照片中是看不到的,也是在他之前的以希臘、羅馬神話傳說,宗教,曆史和寫實題材的所有繪畫中感受不到的。梵高,以他的生命,以他天才特有的眼光,看到了另一維度的東西。他畫筆下血紅的玫瑰銀色的刺,金黃的月亮藍色的邊,在看見他的畫之前,沒有人見過它們。梵高之後,很多人見過它們,並且覺得它們很真實。梵高之後,才有了後期印象派,結構主義,現代主義,以及星球大戰。

七十年代初,Don McLean有首吉他伴唱《Vincent – Starry Night》,我聽了無數遍。以我的拙筆翻譯一下前兩段:

繁星點點的夜晚

火紅的花朵明豔耀眼

翻卷的雲彩,紫羅蘭的嬌顏

映射著你文森特的眼睛,青花瓷的藍

 

色彩變化萬千

清晨,琥珀色的麥田

藝術家的手

撫慰著痛苦刻劃過的飽經風霜的臉

 

陰影下的山

樹,黃色水仙

雪白的畫布

還在捕捉著微風和冬日裏徹骨的寒

 

繁星點點的夜晚

某年的某一個夏天

隻有調色板上的灰與藍

看見我靈魂深處的悲傷和幽暗

 

......

也許半個世紀前,人們不知道如何、不會聽文森特;但今天,很多人都能傾聽他,理解他,欣賞他,感激他,因為他幫著我們擴大了這個世界、深化了這個世界。所以,今天,我們要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