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印象(一)——重慶民國街掠影
文章來源: 紅裙綠意2017-03-17 00:23:20

                                          

二月初,姐姐,姐夫,妹妹,侄女和我一行五人,剛好坐一車,來到了重慶渝北區龍興鎮榆林河畔,一起來了一場穿越之旅。

 

馮小剛導演為拍攝《一九四二》,在這裏大手筆修建了一座30,40年代的“重慶城”,坊間稱之為民國街。官方的介紹是:“有一段記憶,因為悲壯,被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所銘記;有一種鄉愁,不僅僅隻是一種思緒,而是與一個國家緊密聯係;有這樣一座城市,在硝煙彌漫、國難當頭的時候,愈挫愈勇,浴火重生。有這樣一個地方,既能讓你見到上千萬重慶人的鄉愁,也能讓億萬同胞回憶起那段戰火紛飛、堅韌不屈的抗戰曆史,這個地方,就是重慶兩江國際影視城。”

影視城一期占地麵積20畝,建築麵積1.45萬平米,複建了由國泰戲院、新華日報等60餘棟典型建築構成的陪都建築群。電影拍完後,重慶市對影視城投入資金,進行了二期工程。二期占地麵積約130畝,建築麵積10萬平米,地上建築麵積較一期擴大了5倍,複建了鄒容路、民權路等近6條曆史街區,以及國民政府大樓、蘇聯大使館、亨達利鍾表行等160餘棟重慶民國特別是陪都時期的建築。同時還原了重慶獨特的吊腳樓、水碼頭、老城門等景觀,充分融合影視城周邊高洞河水體景觀資源。

 

步入街內,瞬間穿越,仿佛來到民國年間的老重慶。。。

 

解放碑,重慶的地標,真實地矗立在我的麵前。它高27.5米,有旋梯可達頂端;碑頂設時鍾,風向標誌和風速風向儀,於41年落成,後被日機炸毀。47年,新碑在原址重建,改名“抗戰勝利紀功碑”,50年又改名“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

 

漫步在民國街,隻見建築風格各異,中西合璧,混搭在一起,建築專家稱,這種建築形態在全世界都獨一無二。沿街的商埠,顯現出陪都及軍事重鎮的欣欣向榮。

 

重慶銀行,應該也會勾起很多人的回憶。

 

繼續往裏走,老重慶城的著名建築,文化文情和代表性景點,基本上在這裏都能找到,恍惚之間夢回老重慶。

 

國泰大戲院,因在抗戰期間上演過94出話劇,被譽為我國劇場史上的一顆明珠,它是大後方抗日救亡話劇的演出陣地。戰時重慶頻頻遭到日軍轟炸,警報一響,國泰大戲院的演出立即閉幕。空襲一過,演員和觀眾又回到劇場,戰時國泰的演出從未長時間中斷。在國泰首演的話劇中,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我國從此有了十大編劇之稱。在這裏,我國老一輩的話劇、電影藝術家們絕大多數都留下了藝術活動的足跡。

1938年10月25日,《新華日報》在重慶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國民黨勒令停刊。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唯一機關報。

 

國府大樓。因抗戰爆發,1937年國民決議遷都重慶, 將位於學田灣的 省立重慶高級工業中學改建為國民大樓。1940年,國府樓舊貌換新顏——國府大樓,由被譽為“近現代中國建築第一人”的著名建築設計師楊廷寶設計,馥記營造廠建築,在該樓中部入口處增設三開間歇山頂抱閣和門廊,門廊有踏步、石欄和座燈三者組合,比例適度,形體穩重。

 

龍興大酒店我沒有查到出處,有可能是以民國街旁的龍興古鎮而命名的吧?

 

交通銀行現今還有實物在渝中區,為國家保護文物。

 

漢陽鐵廠,始建於1891年,1894年建成投產,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八幡製鐵所早七年,它的規模在當時的亞洲首屈一指。抗戰時期,漢陽鐵廠大批人員及設備西遷重慶,成為重慶鋼鐵公司的主要組成部分。

 

商務印書館,瞬間感覺就親切了。

 

飛虎隊,由美軍少將陳納德親自指揮。根據民國政府雇傭美軍飛行員協議,每五十名人員,必須有一個娛樂場所,飛虎隊俱樂部便在此種情況下設立。為紀念飛虎隊駐節重慶期間的輝煌戰果和巨大貢獻,民國街特此還原民國時期飛虎隊俱樂部的場景。

 

蘇聯大使館,地址:批杷山正街104號,建於30年代。41年搬至南山新館(下圖),地址:南山植物園。二座建築現在都保存完好。

 

這是重慶現今保存最完完整的榮昌天主教堂仿品。

 

請參閱照片裏的文字。

 

馨雅咖啡廳,當年重慶市警察局長在這裏被孔二小姐一耳光打在臉上,給自己帶來了一片坦蕩的仕途。 

 

想象一下當時夜晚燈光閃閃,樂聲悠悠,舞影婆娑的情景。

 

照相館留住了多少昔日重慶人的影子。

 

那時,能買一輛自行車是有錢銀,是嗎?

 

好可惜,店裏的旗袍隻租不賣給我。

 

重慶火鍋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重慶有一種小店必不可少,那就是重慶小麵店。

 

民國時期的韻致和風貌。

 

後庭景色。

 

現今的朝天門碼頭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是重慶重要的客運碼頭。每值初夏仲秋,可以看見碧綠的嘉陵江水注入褐色的長江,能明細看到兩種顏色的江水在那匯合奔流東去的景像。此處是濃縮後的朝天門碼頭。

 

千廝門和東水門。千廝門曾是重慶最古老的十七座城門之一,自從一九三零年拆除城牆、修築碼頭後,七十年來曆經改造,變化巨大,有關城門的遺跡已經保存得很少。現在這個城門是仿品。東水門是原有十七座城門僅存的老重慶兩道古城門之一。

 

吊角樓,老重慶風貌。

 

著名的湖廣會館(亦名“禹王廟”),是清代"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在重慶的重要物證,始建於乾隆二十四年。

 

涼庭,老重慶的影子。

 

花轎遠遠而來。轎夫們停下息口氣,媒婆撩開轎簾,十秒鍾的光景,讓遊客一睹新娘芳容。轎簾就一尺多見方,哪裏拍得著呀!我二下扒開人群,單手舉相機伸進花轎,秒拍三張。轎簾落下,花轎又起。站到路邊,查看照片,嗬,拍著了!

 

民俗表演。

 

服裝穿越。

 

老重慶的生活場景。

 

 陪都時期,戰事正酣,作為大後方的重慶民眾,同樣做出了巨大的付出與犧牲,大街上這些提氣的標語呼喊出中華脊梁的骨氣。     那時的廣告詞與現在區別大嗎?

 

我的下一個目標是去龍興古鎮,因為它沒有被拆修,是保存較好的巴渝古街。 龍興鎮之所以繁華,是為民間流傳“五馬歸巢”的寶地,是原江北縣有名的旱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