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看世界:川普退出TPP是對“全球化”的反動
文章來源: 費城加菲貓2016-11-23 17:38:03

在國際貿易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如果說前幾十年的時間裏,美國是一個國際貿易全球化的一個獲益者。那麽現在,大部分的美國人已經認為,美國是國際貿易全球化的一個吃虧者,一個受害者。

最近有一項《華爾街報》發表的研究顯示,因第三世界國家商品進口不斷增長使得美國中西部和東南部地區更容易接受川普的反自由貿易理念。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判斷,川普在總統競選中高舉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大旗,贏得了以美國藍領工人為中堅的那部分選民的強烈的支持,是他們把川普抬進了白宮。

一般來說,政府對付經濟低迷和高失業的“傳統武器”有兩個:一個是通過減稅和增加政府消費來刺激需求,二是提供職業訓練,幫助失業的工人轉到工作需求更旺的行業。

可是,這兩招對於目前美國的經濟都不管用。過去幾年政府史無前例地大筆砸錢。雖然砸下的錢“製造”了需求和就業,但並沒有“刺激”私人企業的投資與消費而造成良性循環。一旦政府消費停止,失業率馬上回升。而職業訓練也非靈丹妙藥,因為“全球化”的原因,使得整個美國經濟幾乎沒有新的“增長點”。

傳統經濟學中有個叫做“相對優勢”的理論。下麵用一個簡單例子來說明。假定有兩個工人A和B。A每小時能生產5雙鞋子或6件襯衣。B每小時能生產4雙鞋子或2件襯衣。如果兩人交易的話,B專門生產鞋子,用1雙鞋子與A換取一件襯衣,那麽B就得到了益處(等於每小時生產了4件襯衣),而A也得到好處(等於每小時生產了6雙鞋子)。雖然B在兩件產品上都沒有競爭力(鞋子和襯衣的單位時間產量都比A低),還是能從貿易中獲益。這個“相對優勢”的理論通常被用來論證國家間的自願貿易(包括全球化)一定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雙贏局麵”,而不存在競爭力強的國家威脅競爭力弱的國家的問題。

但是,上述的“相對優勢”理論是由一個假設的,即假定經濟規模受生產能力的限製。拿上麵的例子說,A和B的問題是如何用有限的生產能力(以小時計算)來生產更多的產品。而答案是把生產力配置在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A的襯衣和B的鞋子),而通過貿易來取得其他產品。但在現代經濟中,生產能力很容易在整體上超過市場需求。而且由於現代產品(特別是“高科技”產品)的研發費用很高而生產費用很低,產量越大的商家利潤也就越高。這就在市場上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麵。拿上麵的例子說,當A和B麵臨一個統一的市場的時候,A可以生產市場所需的全部鞋子和襯衣而把B徹底排斥出局。而美國在全球化的世界裏,正是麵臨B這樣的困局。

一個由四名經濟學家組成的團隊研究了自2002年以來中國商品進口大幅增長郡縣的投票趨勢以及當地工業的受損情況。該團隊發現,總體而言,與2000年小布什(George W. Bush)獲得的支持率相比,2002-2014年間當地市場中國商品進口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全郡縣對川普的支持率就增加兩個百分點。

川普當選了以後,他執政綱領的第一條就是在上任以後的第一天廢除TPP協議。川普退出TPP是為了順應於美國國內反對全球化的聲音。看起來,美國不是要一個新的國際貿易規則,而是要從現有的全球化國際貿易體係中退出。目前還無法確定,川普這樣做是不是可以為美國工人爭取到多一點的工作機會,為美國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但是,最近這幾天的道瓊斯指數不斷飆高,好像股票金融市場已經接受了川普,並對川普的經濟政策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