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吃出來的
文章來源: 西府納言2018-11-06 07:39:35

俗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還說:民以食為天。那些已經生活在國外的國人也不甘寂寞,成立了各種 “吃喝團”。可見 “吃”有多麽大的誘惑力。今天老朽得為喜歡吃的人潑點兒冷水。

根據最新資料,中國男性胃癌發病率位居全部癌症的第二位,女性胃癌排第三位 (如果不是有一對迷人的乳房,恐怕也是榜眼)。要知道美國人民不論男女,胃癌未進前十名。其實美國人更能吃,看看街上的那些個臀大腰圓,隻是吃的東西不盡相同。為什麽他們不怎麽得胃癌,一種說法是和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美國的胃癌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發病率一路小跑著下降!所謂經濟發展不就是生活條件改善麽。下麵咱就聊聊胃癌發生的危險因素,看看和吃有多少關係。

遺傳因素。胃癌發生雖然有一定的家族傾向性,但並無明確的證據和基因有關。如果用相似的家族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解釋也講的通。也就是說和“吃”有關。

幽門螺旋杆菌感染。該細菌感染與胃癌有一定關係。也是造成胃炎、胃潰瘍等慢性胃病的元凶 (慢性胃病也與胃癌有一定關係)之一,國人有高達60%以上的人口感染率。是通過“吃進去”感染的。

吸煙和酗酒。煙霧裏含有亞硝胺,酒精損傷胃粘膜。

醃製和燒烤食物。前者含亞硝基化合物,後者含多環芳烴化合物。均被認為可致癌。

慢性胃病。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炎和飲食不規律,吸煙,飲酒,生冷食物刺激,損壞胃粘膜的藥物等有關。

有趣的是有觀點認為還和長期吃素有關。其論點是低蛋白飲食影響胃粘膜的修複。一家之言。但可以肯定的是,長期低蛋白飲食對身體多個係統有害無益。

有關亞硝基化合物想多說幾句。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存在於一些蔬菜,水果,醃製品(蔬菜和肉類)等,本身並無大害,但在高溫下轉變為亞硝胺時,後者可致癌。也就是說,食用高溫加工過的醃製肉類風險更大。

上麵說的有點兒太八股,在下還是試著通俗點兒說說這個胃癌發病問題。不敢說百分之百的人,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多少有這樣那樣的胃腸毛病。不是胃太嬌氣,而是主人沒有好好對待它。有多少人沒有暴飲暴食的經曆?有多少人不是天天覺得飽飽的,缺乏饑餓感?先不說飲食中有多少上述的有害因素,就是你一頓美美的大歺要拉傷多少胃的肌纖維,要損傷多少胃粘膜。幾十年下來,胃沒有毛病才是比較奇怪的。更不要說某些好吃人士把什麽都往嘴裏塞,生怕虧待了自己,結果當然是虧待了胃,胃最後又把虧待還給了你。其實,保護胃很簡單,隻有一個字:餓。難道沒聽說過:吃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我們大家也不要活到九十九,隻要胃不出大毛病(都活那麽長,社保係統也吃不消)。飯前有饑餓感對身體健康好處多多,不隻是為了胃,象是預防二型糖尿病,饑餓感就非常重要。

胃癌被認為是"貧窮"癌症,也就是說胃癌和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關係 (例如中國的西北地區是胃癌的高發區)。前麵提到的美國胃癌發病率從上世紀三十年代一路下降,已經不在前十名內。(但日本是個例外,經濟發達,胃癌高發,被認為與高鹽飲食有關)。但為什麽與貧窮有關,並沒有發現確切的因果關係,很有可能與飲食的質量和環境汙染有關。以中國為例,近二三十年,土壤,水,空氣汙染嚴重,飲食種類和充裕程度大幅提高,但飲食習慣並未改變,醃漬,陳製,煎炸熏烤食物更為流行,而且由於流通暢快,全國人民的食譜更相似,口福有了,有害物也攝入多了。國人還比較"節省",黴變,腐敗,變味,過期的食物仍有不少人舍不得扔,而繼續食用 。再有一個就是保健預防意識薄弱,尤其對胃腸道的種種不適,認為是小毛病,不僅很少就醫,而且不注意自我調整和防範。

目前最可靠的篩選和早期診斷胃癌的方法是胃鏡(Gastroscopy) 加病理切片。前麵已經說過幾乎每個人都有胃的毛病,不是胃一不舒服就要做胃鏡檢查 (你想,保險公司還不幹呢)。但下述情況應當做胃鏡檢查:

胃部經常性無明顯誘因的疼痛,並伴有其它胃部不適感。

胃部不適伴有噯氣,惡心,嘔吐,黑便 (內出血)等。

胃部不適伴有嘔血,消瘦,貧血等。

要強調的是,大便隱性出血檢測是一個較經濟和可靠的胃癌篩選方法,多次陽性者應做進一歩檢查。大多數早期胃癌並無明顯征狀,再加上大多數人多少都有胃的毛病,所以很難引起當事人的重視。不過希望讀了在下的小文後有所警惕。另外象是臨床上稱之為腫瘤標誌物的癌胚抗原 (CEA, 主要見於肺癌,及少數胃癌 )隻作為輔助診斷指標。

早期胃癌和其它早期癌症一樣,治療效果良好,五年的生存率高於百分之九十。是不是有點兒象空心湯圓?怎麽才能早發現 才是關健。說真的,目前的保健水平,大多數人還享受不了那麽高的待遇,譬如說,權貴們和有錢人能得到的保健服務。一般人就靠自己照顧自己了,至少你明白胃癌的來龍去脈,知道應該怎麽做。

胃是你的共同體,不是你的垃圾桶。善待胃,餓比飽好。

下篇預告:肝癌的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