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開明的穆斯林國家
文章來源: 金琥珀2015-12-01 13:58:41

最近發生的土耳其擊落俄羅斯軍機的事件把這個古老的國家推倒了風口浪尖,讓我回想起兩年前的乘地中海郵輪的土耳其之行,那時的土耳其平和而安寧,讓人留連忘返,將舊聞貼出,期望世界永久和平。

          第三站, 遊輪停靠在土耳其第三大城市和第二大港口Izmir, 這裏還是一個軍事重鎮,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南歐指揮部就在這裏, 此外, 據說還可能是荷馬史詩的作者的誕生地。

          上岸後帶領我們出遊的導遊是一位年僅28歲的土耳其人Jon, 他很興奮的告訴我們剛剛和青梅竹馬的女友上個星期訂婚, 於是有人好奇的問他, 訂婚貴嗎?  他說在土耳其, 結婚是非常昂貴的, 單是他訂婚, 就花費了4萬土耳其裏拉, 折合美金$2。8萬, 他送給的未婚妻4個戒子: 鑽石。 紅寶石, 綠寶石和黃金個一枚, 還有給女孩家的禮金; 他還告訴我們, 土耳其人傳統上愛收藏黃金製品, 民間隱藏著很多賬麵上看不到的黃金巨富。

          或許是因為訂婚的喜悅, 或許是他還年輕, 這個導遊和頭一天在雅典的沉悶的中年婦女導遊完全不一樣, 一路上他的解說都充滿了激情。 他生在Izmir, 長在Izmir, 從他的對當地風土人情的介紹上, 讓人感覺到他對他的故鄉的熱愛。  他告訴我們, 土耳其人非常好客, 如今在Izmir的鄉下, 隻要你到訪任何一個民居, 所有的門都是敞開的, 當地人盡管不懂英文, 也會熱情的款待遠方的來客; 如果他們很窮, 自己沒有東西拿出來招待客人, 他們會到鄰居家去找吃的來待客。  Izmir在土耳其的西麵, 和歐洲更接近, 地中海給這裏帶來了溫暖的氣候和豐富的雨水, 於是這裏物產豐富。 果然如他所說, 我們經過的地方四處都可以看到果園, 種滿石榴, 蘋果和桃子; 這裏還盛產棉花, 橄欖和桑葉, 橄欖油價格便宜, 一個裏拉(約7毛錢美金)就可以買一公斤橄欖油; 蠶絲也很出名, 真絲地毯是這裏特產。  我們參觀了一間地毯公司的展廳, 展出的真絲地毯色彩鮮豔, 富有土耳其特色的圖案非常別致, 質地柔軟卻非常結實, 在不同的光線下熠熠生輝, 但是價格不菲, 一張不到3尺長, 2尺寬的絲質地毯要價$1200美金。  不知道什麽原因, 這家公司的銷售認定我們夫妻是有錢人, 一直追著我們推銷他們的地毯, 可我們不是有錢的閑人, 雖然很喜歡這些地毯的設計和質量, 但是, 我們住的地方氣候炎熱, 如此昂貴的地毯沒有用武之地, 隻好婉言謝絕。

          古希臘和羅馬的另一個世界上重要古跡Ephesus就在Izmir的南麵幾公裏外, 希臘人在公元前1100年就開始在這裏生活, 為了祭拜Artemis女神, 在元前330建立了Artemis神廟, 社廟經過120年才完工。  Ephesus幾百年裏一直是古希臘重要的海港, 在公元前113年被古羅馬人占領, 於是這裏變成了羅馬帝國亞洲部分的一個重要城市,  Artemis神廟被羅馬人命名為Diana神廟, 因為希臘神話裏的Artemis就是古羅馬的月亮女神Diana。 可是後來神廟被戰火焚毀, 如今隻剩下一根柱子, 該神廟是世界7大奇跡之一, 傳說在她被焚毀的同一天, 亞曆山大大帝出生。

          Ephesus曾經很富饒, 平安的度過了500年, 最興旺的時候曾經有30多萬人口, 後來被拜占庭帝國占領, 然後又落入阿拉伯人的手裏, 到拜占庭帝國時, 這裏開始衰落, 公元8世紀末的奧特曼帝國時期, 這裏完全被廢棄了。 如今我們看到的遺址, 是古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 在1869年被一位英國考古學者發現。

          在這裏, 有建造於公元2世紀的圖書館, 當時這裏有藏書10萬冊;  此外 還建有一個可容納2萬5千人的半圓形大劇場; 所有古羅馬時期的日常生活設施這裏都可以看到: 古羅馬浴室, 市場, 街道, 還有完善的公共廁所和排水係統。  研究古羅馬史的人, 一定都會來這裏看看, 實地了解古羅馬人的生活。

          這裏也是基督教 的一個聖地, 建造有聖母瑪麗亞教堂, 據說聖母瑪麗亞在這裏度過了生命裏的最後一年。1967年, 當時的教皇曾到此拜祭; 聖徒保羅在公元後53-57年也曾經到過這裏, 因宣揚基督教在這裏被羅馬人關押了2年。  他被釋放後前往耶路撒冷後再被拘捕, 被送到羅馬後被處死, 他被處死的地方, 如今是梵蒂岡的聖保羅大教堂。   

          今天人們在這裏看到的是一片殘垣廢墟, 一個曾經有30萬人口的繁華城市, 剩下的隻有經過風雨雨打後依然堅硬的石頭, 真真應驗了如今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什麽都是浮雲! 浮雲會消散, 但是古希臘和羅馬的傳說卻依然影響著當今人們的生活: 如今享譽世界的體育名牌Nike, 就是借用了古希臘的勝利女神Νiκη的拉丁語名字而命名, Νiκη在羅馬神話裏叫Victoria, 也是羅馬傳說中的勝利女神, 在Ephesus, 依然可以看到這個女神的浮雕幾乎完整無缺的保留了下來。 

          導遊Jon告訴我們, 我們看到的遺跡不過是Ephesus過去總麵積的30分之一, 其餘的古城, 仍然在地下, 不過, 從這一小角, 可以看到古羅馬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是怎樣的。  在古羅馬, 浴室是有權人參政社交的重要場所,  在這裏的古羅馬浴室前,  Jon突然問我們當中是否有人參政, 確認沒有之後, 他才說: “你們大家知道嗎, 古羅馬的政客們為什麽愛到浴室來議事, 因為他們不想讓人們知道, 其實他們什麽都不懂, 浴室的蒸汽可以掩蓋他們的心虛, 古今的政客都是如此, 外表看起來很嚴肅認真, 好像他們在認真的為人民辦事, 實際上他們什麽也不會做。” 所有的人聽後都會心的笑了, 他雖然年輕, 但是還是道出了世間萬象中的一個真相。

          有意思的是, 沿途我們看到的土耳其婦女都不帶麵紗, 男子也不像其他的穆斯林國家那樣的打扮。  Jon告訴我們, 土耳其的國父Mustafa Kemal Ataturk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建國的時候, 就引進西方文化進行了宗教改革, 規定一夫一妻製, 男子不包頭, 女子不帶麵紗。  如今的土耳其, 是個開明的穆斯林國家, 極端的穆斯林教義分子的保守行為在這裏沒有市場。 

          離開 Izmir的時候, 同車的遊客都祝他婚姻幸福, 他很高興, 和大家說, 老婆幸福, 他就幸福。  他原來決定9月8日辦婚禮, 可是未婚妻卻改在9月15日, 他問為什麽, 她說, 不為什麽, 就為了他選了9月8日, 她偏要改到9月15日。  他隻好同意, 因為, 她高興, 他就高興。  在場的男人們都點頭, 不約而同的說: “ Happy wife, happy marriage!”

          遊輪的第四站是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最大的城市, 也是該國金融和經濟的中心,  在過去1500年稱君士坦丁堡, 1930年才改稱伊斯坦布爾, 這裏曾經是拜占庭帝國和奧特曼帝國的首都, 1923年前也是土耳其的首都。

          伊斯坦布爾海港裏市中心很近, 遊輪停靠後, 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對岸的山坡上聳立的藍色清真寺的圓拱和高高的尖塔, 早就聽說座落在這裏的藍色清真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清真寺; 還有建於1500年前的索菲亞大教堂, 是所有後來建造的教堂的典範, 於是, 在導遊的帶領下, 前往這兩個有代表性的地方。

          進入藍色清真寺, 按規定所有的人都要脫鞋, 女的不能露肩, 男的短褲必需過膝蓋, 導遊給每個人準備了裝鞋子的朔料袋, 於是每個人都提著自己的鞋子走進清真寺, 或許正因為如此嚴格的規定, 寺裏的地毯經過無數人的踩踏, 依然很幹淨。  寺裏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周牆上的鑲嵌的紅白藍圖案的彩色瓷磚, 以藍色為主, 紅白為輔, 非常漂亮, 以各色花卉圖案為主, 從圓拱的頂部到四麵的牆壁, 一氣嗬成, 一直鋪下來, 霎那間讓人眼花繚亂, 定下神後, 就會立刻感受到一種熱烈的氣氛環繞著整個清真寺。    據說中國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就曾經受到崇尚藍色的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中國人到這裏, 一定要看看這些手工製作, 精彩工藝的瓷磚, 從中體會西域文化對中國陶瓷發展的影響。

          這個清真寺麵海而建, 造型充分反映了伊斯蘭文化的特點, 在伊斯丹布爾4000多個清真寺中, 這是個最有顏色特征的清真寺。  在它的庭院裏, 抬頭看看藍色的圓拱和高聳入雲的白色清真塔, 在藍天白雲下烘托下顯得格外清麗迷人, 世界上最美麗的清真寺的稱譽真不是浪得虛名, 而是名至實歸。

          離清真寺不遠, 就是索菲亞教堂, 又稱 Church of Divine Wisdom         , 聖索菲亞大教堂(希臘語:?γ?α Σοφ?α,英語:Holy Wisdom;拉丁語:Sancta Sophia;土耳其語:Ayasofya)是位於現今伊斯坦布爾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曆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 “改變了建築史” 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大教堂以一位名為索菲亞的聖人而命名,因此稱為 “聖索菲亞”。這個詞在希臘語裏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語名稱則為Sancta Sophia,希臘語全名是 “Να?ς τ?ς ?γ?ας το? Θεο? Σοφ?ας”,解作 “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神學裏的耶穌。

          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製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堂座堂取代之前, 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默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還將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馬賽克, 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麵的四座光塔。

          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該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義。1935年2月1日,這座曆經血雨腥風見證了數個帝國興盛衰亡的建築重新以博物館的身份對世人開放。

          作為接近500年來伊斯坦堡最重要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眾多奧斯曼帝國時期清真寺如藍色清真寺等的模範。

          導遊和我們說, 伊斯丹布爾地處地震帶, 這個教堂能在1500年間在此屹立不倒, 是因為在當初建造的時候, 建築師就考慮了地震的因素, 把教堂建在抗震的基礎上, 教堂裏八根支撐巨型圓拱的大柱子的下麵, 有液態的鉛,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 這些柱子可以隨著鉛的流動而小幅移動, 使得整個建築有了靈活的抗震性。  1500年前的建築就已經有了如此的遠見, 而如今我們很多的建築還沒有這樣的構思。

          藍色清真寺是清真寺的典型, 索菲亞教堂則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融合, 在這裏, 可以看到一個基督教堂到清真寺的轉變, 也可以看到這個轉變中留下的曆史痕跡; 在這裏, 聖母瑪麗亞和基督與阿拉在一個圓拱下共處了幾個世紀。  我雖然不是教徒, 還是覺得這裏兩個宗教在這裏並存或許就是上帝原本的意願。  正如前一天在Izmir的導遊Jon告訴我們的, 在可蘭經裏, 默罕默德和基督都不是神, 他們隻是上帝的使者, 來到人間傳輸上帝的旨意,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的人應該和睦相處, 寬容相待, 不分彼此,  那些製造宗教糾紛的人, 不過是曲解了可蘭經的教義。

          到伊斯坦布爾的遊客, 沒有不到這裏最大的室內集市(Grant Barzza)去的, 這裏集中了所有土耳其特產: 地毯, 絲綢, 真皮產品, 陶瓷製品, 還有最富有土耳其傳統特色黃金首飾。  這裏店鋪眾多, 進入這個大市場後不到15分鍾, 我們就迷失了方向, 分不清東南西北, 眼前的每家店鋪, 幾乎都似曾相識, 好像都一樣, 仔細看看, 又有不同, 首飾店裏都是金光燦爛, 擺滿了設計獨特的各式首飾, 讓人眼花繚亂,  我沒打算買首飾, 但還是和老公一起在櫥窗裏欣賞那些首飾的精湛的工藝, 好的東西, 不一定要擁有, 能夠看看, 也是一種享受, 起碼飽個眼福。

          每家店鋪門前都有一兩個會說英語的土耳其小夥子在拉生意, 想方設法和顧客套近乎聊天, 他們的態度都很友善, 即使不買他們的東西, 也是笑容滿麵, 和和氣氣, 一點也不會因為生意沒有做成而變臉; 如果他們看到你有誠意想買東西, 一定會請你到他們的店子裏坐下, 先奉上一杯咖啡或茶, 再談價錢; 砍價是他們交易傳統的一個部分, 一般可以砍下原價的60%-80%, 然後雙方高高興興握手成交。 

          在集市裏轉暈了頭之後, 覺得這是我們第一次到一個伊斯蘭的國度, 還是應該帶一些這裏的特產回家, 最後決定買了了幾塊富有特色的藍紅色合歡花圖案的土耳其瓷磚和一個手工繪製的多彩陶瓷掛鍾, 瓷磚可以鑲嵌到後院的磚牆上, 作為新建的遊泳池的背景; 我們家一直缺一個掛鍾, 這個掛鍾這好用上。  老公不會砍價, 站在一旁看我和賣瓷磚的小夥子很和氣討價還價, 一個勁兒的笑, 他覺得這樣挺好玩。 最後我以心目中合理的價格買下了瓷磚, 小夥子態度極好的幫我把瓷磚用泡泡紙包好, 送我們離開時還仔細告訴我們如何走到我想去的香料市場去。

          香料市場不近, 一路上都有人友善的為我們指路,  七拐八拐, 走了大約45分鍾, 終於找到聞名香料市場, 這裏不但是麵對遊客, 本地人也到這裏買香料。  在這裏我找到了在美國奇貴的伊朗出產的藏紅花, 這種香料烹調的時候放上一丁點兒, 就奇香無比。  臨走, 賣香料的小夥子熱心的給我們畫出如何走回碼頭的路線圖。

          美麗的伊斯坦布爾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友善的土耳其人尤其令人難以忘記, 這是一個建在古老的文化基礎上的開明的伊斯蘭國家。  這次行程匆匆, 希望有一天我們還會再到這裏來, 在這個歐亞大陸交接的國度裏再一次尋覓歐亞文明發展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