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五十? 少油,少鹽,少騎車吧
文章來源: 寧要中文2016-09-11 13:11:06

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於2016年8月24日不幸去世,享年64歲。錢永健任職的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確認了他的死訊,說他是在俄勒岡州的一條自行車道上獨自騎車時去世的,但具體原因不明。也就是說不知是否因病(據說他在2013年時曾患中風)或其他原因。無論如何,這是條令人震驚和惋惜的消息。

錢永健的成就,家世使他備受華人矚目。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尤其能刺激華人的敏感神經。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樹大招風”。老祖宗太厲害,什麽都給您算到了。筆者跟錢先生當然不熟,又不慣於人雲亦雲,“一葉知秋”般地給人蓋棺定論。唯獨三點事實十分明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64歲英年早逝,去世時在獨自騎車。

順便提一下,本文講的“騎車”,就是中文裏的自行車,腳踏車,單車一類。現在這類“車”的花樣,結構,價錢都跟筆者年輕時騎過的“飛鴿,永久,鳳凰”,不可同日而語了。

(照片來自網絡)

說到“騎車”去世,筆者總會想到當年的鄰居Joe。

若幹年前,我們搬進東灣一個很好的學區。完成“過戶”,全家進駐的第一個周末,門鈴響起。一個白人婦女,年約五十,手捧一盆小點心站在門口。說是隔壁鄰居,自己烘焙了點心(Cookie)送來,歡迎我們搬新家。她叫Amy,先生Joe,小兒子高中畢業還和他們同住,其他子女已各自成家。

Amy仍在一間小學校工作,Joe應該不到六十,說是剛從GE退休。總在前院後院,房子內外忙活。每隔兩年,就會親自把房子油漆一遍。後來,我也自己油漆房子,所用工具和一些竅門,都是Joe教的。一天出門上班,見到Joe騎車回來。一問才知,他每天或早或晚,至少一次騎車鍛煉。金色的陽光映襯出Joe身上的熱氣蒸騰,越發顯得身材和精神的矍鑠,令我十分羨慕。

鬥轉星移,我兒子也從小學上了初中。那年的聖誕節(Christmas),未見Joe家一慣的燈飾,雖覺得奇怪,但想他們可能去了兒女家。新年過後的一個周末,我在前院剪草。見到Amy,未料她帶給我的,竟新年的第一大震撼:Joe去世了!什麽時候?怎麽回事?Amy說聖誕節前約一周的一個晚上,Joe出去騎車鍛煉,一去再未回家。不知是白天下雨地上濕滑,還是其他什麽原因。Joe摔倒就未能再爬起來。被人發現送到醫院已經不行了。Amy的語調平靜,但仍能感受她的悲傷。大約半年後,Amy買掉了房子,搬去了女兒家。

Joe和錢先生一樣,同屬英年早逝;他們最愛的“騎車”,送他們離開了這個世界;Joe雖沒有比肩錢先生的科學成就,但在Amy及其子女那裏,又何嚐不曾是頂天立地的英雄?

筆者特地查了聯邦交通部的網站。上麵有2014年關於“騎車”人士按不同年齡段,在路上的傷亡統計數據。傷亡率最高的年齡段竟是50至59,次高的則是60至69。

上述數據顯示,Joe和錢先生的“英年早逝”與“騎車”間的“偶然”,有著某種統計學的“必然”。細想緣由。其一,他們“騎車”大約幾十年了,自覺車已成了自身的一部份,對車的掌控和平衡早已是自然而然的條件反射,自信一切皆在掌控之中。其二,身體變老的緩慢“量變”,使他們放鬆了對某些突發疾病,失調機能“質變”的警惕。其三,“做事持之以恒”,“生命在於運動”的理念,讓他們無法放下那心愛的“騎車”。其四,“騎車”這項運動可以結隊,但多是獨自。一旦有事,可能延誤施救。

年過五十的朋友們,孩子大了,“巢”空了。有了大把的時間放在健康鍛煉上麵;上網搜索閱覽的多是“四季養生”,“食補藥補”,“三高排毒”之類;下館子點菜時必說“少油少鹽”。筆者冒昧妄言,提議加上“少騎車”吧。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最後仿照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作為本文的結尾,對Joe,錢先生及眾多精英表示唏噓悼念。

 

滾滾車輪凶似鬼,送走多少英雄。

科學精英退休翁,

人生才過半,依舊夕陽紅。

少油少鹽多鍛煉,隻為常馭春風。

一部單車喜相逢。

豪情千萬丈,無奈一腳空。

(END)

矽穀遭遇: Pokémon

矽穀人與事: 睡不睡?怎麽睡?

矽穀人與事: 因為廁所,可以叛黨

Costco --- 糾結的“好市多”

從馬英九不敢再碰「桃花源記」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