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桑樹背後的真相(之 二 附多圖)
文章來源: 寧要中文2015-12-24 10:56:43

三.

兒時跟蠶寶寶打交道,雖然隻有短短的一季,但因此帶給我的“愛恨情仇” (借用小說裏的詞),卻是其他任何兒時興趣所遠遠不及的。幾十年來,每每看到它們的畫麵,聽到它們的故事,就自然會想到它們那風度翩翩的爬行,義無反顧的吃相,和捧在手裏那涼涼肉肉的感覺;會想起曾長時間欣賞它們而不知疲倦;還有為了它們那口綠葉而不顧一切。

當有機會有條件選擇屬於自己的樹時,桑樹自然成了首選。一個沒有桑樹的“蠶主”所經曆的痛苦,大概隻有失去土地的農民才能體會。試想,和平時期天真的孩子們,為了仰天待“晡”的蠶寶寶,可以去“打秋風”,甚至“砸明火”。動亂時期的農民們,為了嗷嗷待“晡”的家人,為了土地,當然會去鬧革命了。請原諒,比喻有點過了。說到底,我就是想圓一回兒時的夢:擁有一棵長桑葉的樹。這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棵桑樹的來由及真相。

樹有了,葉有了,那去找蠶呢?上網,網上能找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search, compare, order, pay,… 幾天後,收到一小盒子裝了一百條,二,三齡大小的蠶。盒子有通氣口,外麵印有“生物,小心運送”的字樣。裏麵鋪著黑色,菜泥般的桑葉替代品。價錢合理,連運費,也就稍貴於我跟妻子兩人外邊一頓飯的花銷。

人們說,小時候學會的東西,如遊泳,騎自行車,一輩子也忘不了。這裏當然包括養蠶。事不遲疑,趕緊扯幾片嫩葉,讓長途旅行的寶寶們開開齋吧。一轉眼,寶寶們全騎上了葉子。誰都不傻,冰凍食品,哪有“小炒”香啊!跟妻子要了一塊舊床單毯子之類往台球桌上一鋪,放上幾個幹淨的紙盒子,就差立塊牌子“養蠶重地,歡迎參觀”了。什麽台球愛好,先放一放罷。

小時候物資緊缺,桑葉當然也來之不易。記得總是盯著那幾片又瘦又小的桑葉,直到被寶寶們啃得隻剩下葉脈,像極一副副魚骨頭了,才放新的。可現在,雖不敢說“不差錢”,但不差“葉”卻是真的。一百條寶寶開始吃得較慢,早晚各放幾片,寶寶們自會喜新厭舊的。 漸漸地光靠早晚就不行了。葉子的消耗近乎以幾何級數增長著,兩個紙盒換成了四個。

每早上班前,我會把所有盒子鋪滿,妻子下午回來,已經看到一堆“魚骨頭”了,趕緊加葉子。晚飯後,睡覺前還要再鋪滿。搞到後來,我盡量晚睡早起,妻子也是下班馬上回家,絕不耽誤家裏那一百張小嘴。有一回,本人因為什麽事居然忘了加“夜草”就去洗澡睡覺了。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總覺得忘了什麽事。忽然想起來,趕緊下樓。抄起手電筒,拎著桑葉筐,衝進後院,直奔桑樹。結果忽略了“防鳥網”,一頭紮了進去,睡衣扣子掛住網眼,進退不得。掙紮了好久,終於脫身。葉子雖然采夠了,但桑葉的白汁搞了一手一身,扣子也掉了。這動靜整得有點大,時辰又晚,怪不得鄰居家盡責的阿黃,料定這邊有賊人活動,狂吠不已。咱也真顧不了那麽多了,那一百張小嘴在等啊。喂完“夜草”,重新衝澡換衣,略顯狼狽。妻子沒有埋怨,隻是溫柔地補了一刀,說“自作自受”。我倒甘之如飴,心想“貼切,咱自作得十分受用啊。”那晚好像也睡得特別香,特別踏實。

寶寶吃桑葉,總是從葉子的邊,角開始啃。按部就班,很有條理。幾乎沒有上來就啃中間的。我要是學軟件的,肯定建個數學模型,上電腦“跑”(run)一下,以驗證如此吃法的效率最優化。看到這兒,下圍棋的一定會笑了。圍棋最講究的“子的力量,效率”,雖不敢講是從“蠶吃桑葉”那兒偷的師學的藝,但下圍棋無論是“超一流”還是剛入門的,起手幾步,哪個不是從棋盤的邊,角開始?第一手就拍在“天元”(棋盤的中心點),大概隻有去電影裏找了。這兒需要鄭重聲明,本人並不是小時候“關公戰秦瓊”的相聲聽傷了,以致於無聊到一定要在同是“國寶”的圍棋文化和桑蠶文化間分出個高低。本人隻是試圖從此類“天馬行空”的比較中,體會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和世間萬物宇宙規律間的和諧互動,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罷了。

為了讓寶寶們吃飽吃好,吃得更有效率,我們就預先在桑葉中間撕些裂口,人為製造些“邊角”,以利寶寶們下嘴。同時,又用細竹枝(幸虧家裏還種了幾盆竹子)編成格子狀,把桑葉鋪在上麵。這樣,桑葉與紙盒底部就有了空間,寶寶們在葉子上下兩麵都能爬行自如,進食休息兩不誤了。

寶寶們吃幾天就要歇一歇。會爬到安靜的盒子角落,一動不動,打坐入定。大有:

任憑眾將吃喝忙,

獨坐老夫入夢鄉。

暗自修得絲禪道,

醒來換掉舊衣裳。

 

的意境。歇夠了,就會蛻去一層極薄的“皮”。寶寶們一生如此這般蛻去幾次“皮”,小號衣裳換大號,胃口必然大增,帶來身長體壯。逐漸身體由白中透綠,到通體透明,就是要吐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