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誰還敢念文科?看看這些不公平就知道了
文章來源: 犯錯的貓2016-07-25 18:38:58

台灣《中時電子報》近日刊登台灣政治大學教育係教授周祝瑛的文章稱,台灣大學指考即將發榜,許多學生與家長都很關切究竟要選填哪些誌願。有鑒於台灣高等教育政策過於偏重理工科係的發展,導致人文與社會科學整體式微,他建議,除非孩子有明顯的興趣,最好還是不要選擇人文及社會科學。

美國大學生就讀人文與社會領域者大多來自中上階級,主要是基於這些領域需要有良好的語文溝通素養,與廣泛的人文曆史等社會學科的廣博知識,需要擁有邏輯批判等思辨能力較具優勢者就讀。

反觀台灣,近年來不僅人文社會學科整體畢業生在薪資排行上經常敬陪末座,連人文社會與理工、醫農大學教授的工作條件與待遇都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全台大學校長以理工專長者居絕大多數,連政府各部門的顧問都向理工背景專業傾斜;在高教與研究經費的補助上,人文社會領域也捉襟見肘。

以台灣研究龍頭“中研院”2015年155億元(新台幣,下同)的預算為例,其中數理科學、生命科學及生技研究園區的總預算,就占將近80億的額度,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僅有9億預算。新當選的院士中也以理工科占絕大多數。

至於“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在2014年度72個得獎者中,僅有13位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2015年度74位得獎者中,更減至12人,且將近半數來自“中研院”的研究員。連續2年由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獲獎者皆不到2成,而且幾乎都以計量或具科學背景者優先。

以上案例與統計顯示,台灣的大學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教師越來越屈居弱勢。麵對上述的種種不公,究其原因在於行政部門處處以管理主義、績效責任與量化指標掛帥,導致台灣人文社會學術的工作同仁,在研究資源分配極度艱難下長期忍受不公待遇。

相對於其他動輒需索數百萬、千萬元儀器與設備的自然科學等領域,與不用負擔教學及參與各種海內外評鑒的“中研院”,台灣人文社會領域的研究者所能獲得的資源與地位大不如從前,究竟誰是始作俑者?

麵對如此的不公平待遇,誰還會鼓勵年輕人念人文社會科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