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17
文章來源: 豆腐幹2016-04-08 06:11:36
第二節:“拆票”-匯豐向中國經濟輸血的血泵
那麽你回頭再來看看“拆票”這件事,它的意義之大,怎麽說都不會過分的。上麵已經說過了,當時的中國就是個資金繃緊的國家。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起軒然大波。所以上海的錢莊老是出事,金融風波一波接一波。1866年,1875年,1883年,1898年,1910年,基本上每十年就要來上一次大的。歸根結底,銀根太緊。銀根緊到什麽程度?1872年到1930年上海銀拆,即上海的隔夜拆借利率的峰值59年平均下來在年息26.84%。這段時間裏英格蘭銀行的貼現率最低2%,最高不過10%。法國年金公債長期在5%。當然你可以說人家是平均值,我們是峰值。我們的平均值1872年至1930年也不過6.14%,相差不大呀。這個地方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判斷銀根的緊和鬆,還是從利率峰值上觀察比較可靠,平均值是危險過後的常態,不足以用來考察金融危機的存在和力度。當然我這裏最好拿人家的峰值來和我們的做比較,可惜我沒有這方麵的數據。或者我可以用另一個例子:1876年左宗棠西征借款中的第四次借款是由匯豐操作的。左付出的利息是年息15%,而匯豐以此債權在歐洲分析出售的利息僅8%,這在當時的歐洲已經算是高利率了。不管怎說吧,19世紀下半葉直至20世紀初,中國的利率水平比世界高出許多是不爭的事實。

那麽中國缺資金嗎?一個已經有了成熟的匯票市場的經濟體怎麽會缺資金呢,它可以創造資金嘛!但是準貨幣的底線是最終結算不能穿幫。中國缺的是結算資金。白銀實在太少。而且這太少的白銀還總是作單向運動。即從內地向口岸特別是上海流動,從口岸向海外流動。[1]以中國的貿易逆差水平,三,五年的單向流動足以摧毀整個國家經濟。1930年代發生的金融危機就是這麽回事。但是從1890年到1930年,這種本應該分分秒秒發生的危機一直沒有發生。理論上的白銀單向流動實際上沒有流起來。其根本原因在於匯豐給拆票這個古老的金融工具賦予了嶄新的近代金融意義。在這個新意義之下,拆票成為了中國對外貿易逆差債務結算的信用憑證。[2]中國用這個債務保證來結算國際收支的出超。如同當今的美國國債。中國手中的美國國債的真實含義是什麽?不就是用來結算其對華貿易逆差的債務憑證嗎?那你把現在中美貿易之間的事想明白了,反向套回到當時去不就行了。
因為拆票有了這樣的新功能,它可以替代白銀來做最後結算。不光是在上海金融界和匯豐之間做結算,內地對上海也是常年的逆差貿易。據海關埠際貿易統計,四川省1891-1910年平均逆差400萬關兩,1911-1920,年平均逆差700萬關兩,1925-1930,年平均逆差1500萬關兩。湖南省1917-1931年省際貿易逆差總額達3500多萬關兩。當時整個長江流域,除山西外的華北,華南的部分地區,甚至到大西南,隻要從上海購買洋貨或者自製近代工業產品的,無一例外地出現長期持續的,巨額的對上海貿易逆差。這些逆差無法結清,必須要由上海錢莊對當地錢莊幾十年如一日,源源不斷地拆出莊票才能了結。[3]而上海錢莊之所以具備這樣的債權能力,完全是因為他轉身麵對匯豐的時候,能夠以債務清算他自己的逆差。這樣白銀才能安安穩穩地分布在全國各地,上海這樣的一個中國金融貿易的絕對中心,1910年到1930年,日常白銀存底總在二,三千萬規兩到七,八千萬規兩之間,同期對外貿易逆差總額達20.5億關兩。這個奇跡歸根到底要匯豐能承認逆差債務,如同中國現在承認美國國債可以用來結算對美貿易順差一樣。當然中國可以不承認,堅持黃金清算,那麽當今國際金融貿易秩序就垮了。秩序垮了,中國有什麽好處?這個道理拿到當時的匯豐去也是一樣的。從這一點出發,再仔細想想以後的曆史發展,結論自然而然地脫穎而出了:中國的近代化,是吃了外部世界的補助的。你想啊,發出去的是白條,收進來的是東西。技術支持有英國人負責,那東西背後的血汗還不是外部世界的?反正1930年前,中國的白銀,逐年或進或出則有之, 長期的因貿易逆差而大量流出則斷乎沒有。[4]中國近代在1930年之前沒有用貴金屬結算她的貿易逆差這個在學界可以算作定論。


[1]這樣說是本於內地對上海貿易逆差這個基本事實。但是細分起來,則也有過白銀大量流入上海,上海白銀大量流入內地的時候。一般一年中春絲茶,冬棉糧,這二個收購季節總是需要大量的現大洋的。雖說總體而言,內地購買洋貨多於上海購買土貨。但是洋貨是推銷,可以賒賬,土貨是收購,鄉下人也要交稅,必須付現。所以奇怪的現象就出現了,一方麵內地欠著上海的洋貨賬,另一方麵,上海購買土貨還是要付現。
[2]實際上,匯豐隻是一扇門。中國是通過匯豐和外部世界發生金融聯係的。對匯豐的債務保證就是對外部世界的債務保證。
[3]清末民初的埠際交易,多用申票結算。無須白銀。
[4] 1894年開始,海關將進出口白銀數據分別單列。這些數據應該包括了複進,複出。當時上海,香港,天津,漢口各有自己的銀拆,洋拆行市,各有高低利差。白銀就在這幾個口子之間逐利流動。再者,匯豐銀行的總庫在香港,那裏實際上形成了一個世界白銀儲存中心。英國人將白銀按他們的需要在滬,港,歐洲,馬來亞,印度之間頻繁調動。所以,海關的白銀出入數據,哪怕是淨輸出也並不能證明中國白銀的外流。當時的歐洲也不用白銀,銀元就算到了那裏也得重新熔鑄成歐洲標準的銀錠,費工費時,在匯兌已經普及全球的形勢下,誰會棄先令匯票而收進白銀?所以說作為支付貿易逆差的白銀應該是沒有流出過中國。中國白銀的大量外流1930年以後才發生,原因後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