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荊軻刺秦背後的故事
文章來源: woodyonge2015-10-31 13:53:40

荊軻刺秦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世人皆知。盡管他以失敗告終,卻更令人深感悲壯而扼腕歎息。那首訣別之曲: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也成為千古絕唱。激勵一代又一代英雄豪傑,前赴後繼,慷慨赴死。

記得第一次知道曆史上有荊軻這樣一個人物,還是小時候看一本歌頌秦始皇的連環畫,連環畫中的荊軻麵目可憎,言行猥瑣,是個跳梁小醜式的反動角色,妄圖刺殺秦始皇,阻撓統一天下,簡直就是螳臂當車,自取滅亡。直到長大以後,接觸了許多文學、影視作品,荊軻的原來形象才比較客觀、真實地展現在眼前。但還是被眾口一詞的說法所誤導,認為荊軻出使秦國的目的就是刺殺秦始皇。但是現在看來,這個觀點並非正確。

實際上荊軻出使秦國的首要任務是去綁架秦始皇,而非行刺,刺殺隻是在綁架失敗後的後續手段。即,綁架不成,就地殺死。這還是觀看了一期[老沈一說]節目得到的結論。但並不同意老沈關於秦舞陽的解釋。老沈認為,刺秦時秦舞陽隻是個十二歲的孩子,荊軻帶著一個孩子進見秦王,是為了不被注意。而實際上,史書記載中並未說明當時秦舞陽的年齡,隻是說他十二歲殺人時眼神極其可怕。[戰國策: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 估計刺秦時秦舞陽的年紀約在十六七歲,正是血氣方剛,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齡。這個十二歲就殺人的小夥子本應是個擔當刺殺重任的狠角色,請注意,在燕國兩位使者裏,秦舞陽手裏捧著燕國督亢地圖,那把塗有劇毒的徐夫人匕首就藏在地圖裏。也就是說,從表麵上看,秦舞陽的任務是用匕首刺殺秦始皇,而手捧裝有樊於期人頭匣子的荊軻,隻是一個幫手。這就很矛盾了,燕太子費了那麽大周折,花了那麽大精力、財力、時間,才使得荊軻同意去刺殺秦始皇,卻隻讓他擔任一個幫手,實在令人費解。但反過來想,如果荊軻的使命是去綁架秦始皇,這樣的安排就順理成章了,荊軻趁著秦始皇看到地圖中的匕首時驚呆的瞬間(這時的秦始皇注意力一定在獻圖人身上),跳過去抱住他,秦舞陽拿起匕首逼住他(而不是殺他),這才是整套行動計劃的初衷,也才能符合荊軻是整個綁架行動主角的說法。

關於這種推論是有事實根據的,請看[戰國策]的記載: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複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這一段文字描寫燕太子丹眼見秦軍步步近逼的緊迫形勢下,荊軻遲遲不肯動身,便懷疑荊軻反悔,於是對荊軻說:荊先生如果不想去,我就派秦舞陽去完成使命。荊軻一聽就發怒了,嗬斥太子丹說:“今日去往(秦國)卻不能回來複命的人,那是匹夫。現在要拿著一把匕首進入不可預測的強大秦國,我之所以遲遲不動身的原因,是在等待我的一個朋友一同前往。現在太子嫌動身晚了,我就辭別了。”於是出發了。從中不難看出,荊軻本意是要返回燕國,而不是一去不返。如果是行刺秦始皇,無論成功與否,都不可能活著回來,隻有劫持秦始皇作為人質,才能有返回的可能。

請看另一段記載: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這段描寫荊軻知道計劃不能成功,靠著柱子笑,叉開兩條腿坐在地上,對秦始皇罵道:“計劃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生擒你,逼迫你立下契約,來報答太子啊。”讀到這裏,可以看到荊軻臨死前的最後遺言,非常明確地說出了此行目的,是來綁架秦始皇的。

荊軻是個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人,當秦舞陽被秦始皇威嚴氣勢嚇尿的時候,荊軻卻能從容鎮定地作出合理解釋,並從秦舞陽瑟瑟發抖的手中拿過地圖,不得不獨自去完成兩個人才能完成的綁架計劃,這樣一來,難度一下子就增加了很多。如果行動目的隻是去刺殺秦始皇,也許過程會簡單得多。要知道那把徐夫人匕首所塗劇毒,隻要劃破一點血絲,就會立刻要命,太子丹用活人做過多次試驗,這一點毋庸置疑。後來荊軻受了重傷,眼看綁架已不可能,才投出匕首作最後一擊,可惜沒有命中秦始皇。

綁架秦始皇的計劃可以說是非常周密,就連具體細節也考慮得非常周到,隻可惜秦舞陽關鍵時刻出了問題,致使功虧一簣。如果太子丹耐心等待荊軻的朋友到來,再出使秦國,也許曆史就真的會被改寫。但也許等不到那位朋友到來,燕國就已經不存在了。

曆史就是曆史,沒有那麽多也許。

關於這段史實的記載,[史記]中的描寫與[戰國策]幾乎相同。研究曆史首先要從正史出發,才能真正了解曆史,解讀曆史留下的疑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