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炒菜鍋說起
文章來源: 耕林2018-09-19 19:10:53

日前偶爾注意到熊貓快餐店的炒菜師傅熟練靈巧的翻鍋手法,加上那煤氣爐灶上的熊熊火焰,沒幾下子一大盤牛肉芥蘭就出煱了。那位動作麻利的南美廚師雖非華裔,但從他炒菜的色香味俱全來看,還真算有板有眼,顯然是訓練有素的老手。

 

家裏的四眼煤氣爐台,在火力上自然比不上餐館廚房裏的爐灶。但看到妻子在灶前輕快的忙活著的情景,沒多久弄出三兩盤可口的飯菜,在華人家庭中這似乎已是司空見慣的事,甚至更視之為居家過日子應有的一部份。
 
無論爐灶火眼大小或火力強弱,那火頭之上的炒菜鍋,幾乎晝夜不中斷在世界各地提供著味美實惠的中國餐,讓不同語言文化的人吃到健康生態而有底蘊的中華美食。豈不知,那口炒菜鍋和爐灶正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載體,與積澱了數千年的烹飪經驗與智慧相結合,充分體顯出了民以食為天的 普世價值的真切意義。
 
這裏所講的所謂普世價值可不是那些高談闊論的那些懸虛東西,我們講的是飲食,是每天三餐,也就是人們在求生存之餘,並進一步把日子過好。要知道,人類進化過程中,從茹毛飲血鑽木取火到如今現代文明,不都仍然是這個道理嗎?試想,一個人若是長期的三餐不繼,誰還能要求他文質彬彬知書達禮的素質,更遑論西方人整天掛在嘴上的自由平等人權。中國老祖宗早就提醒過我們一個道理:衣食足而後知榮辱。
 
時至今日,我們要求自己吃得飽還得吃得好,更要不斷提高生活質量。說到這個點兒上,不禁聯想到近兩百年西方人過的日子似乎比中國人要好的多,不論是得益於巧取豪奪的殖民方式,還是工業革命與科技發達所致,總之,他們的滋潤日子要比咱們中國人多。然而,若拿做飯燒菜來說,西方文明中的飲食文化就不完全有其優越性了。
 
千百年之後,中國人仍然繼續用著這個小小的炒菜鍋,珍惜之情始終不渝。何以如此?說起來倒也不難理解。因為不論樣式與材質如何更新變化,它的多用性的實際功能,不僅沒有退色,實際上還不斷地與日俱增。仔細想想,盡管中國菜烹飪的方式花樣繁多,諸如:煎、炒、烹、炸、蒸、燉、燠、燴、烙、焯、烤、煮等等!這個炒菜鍋都能勝任有餘,按照廚師的意願炒出一手好菜。
 
另外還有值得一提的,也是與炒菜鍋有關。眾所週知,能源節省和生態保護是人類今後再不能忽略馬虎的大事。一口炒菜鍋底下一個火眼,可以千變萬化地整出各式口味的佳餚美食,所用的燃料非常有限,無論從生態保護還是能源節省的角度來比較,都不是西方烹飪所望其頂背,試想一般西方家庭習慣的做法,烤小小一片牛排,烤個蛋糕或一盒義大利麵放置在諾大的烤箱中,通常必須預熱至四百多度,然後再長時間烘培,其過程中所耗用的煤氣或電力能源豈止是炒菜鍋的數十倍或上百倍之多。
 
四百多年的現代曆史中,歐美的強式文化似乎主導了各類事物的標準,其正確性似乎也很少受到值疑。然而一個少受重視的炒菜鍋,如今,似乎能夠挺直腰杆,向西方文明豎起挑戰大旗,高聲喊道:你敢跟我較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