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民主也是民主
文章來源: 客旅者之路2020-01-12 08:14:53

台灣大選硝煙散去,蔡英文衛冕成功,用她自己的話“守著了”。

選舉就是數票子,簡單的數字遊戲,無論過程如何離奇曲折,最後票多者勝出。也不管敗者如何委屈憋悶,在數字麵前隻得認輸,回家後大哭一場。

選舉是民意測驗,是大數據,常常難以捉摸明了,像灰犀牛樣的模糊不清,甚至如黑天鵝似的充滿意外懸念,這也是民主的常態。克林頓夫人大戰川普,一路被看好,“這個女人不簡單”,期待著衝破所謂的玻璃天花板,成為第一位美國女總統。結果看好者大跌眼鏡,票數在川普一邊,幾乎摸著玻璃頂的克林頓最後重重摔了下來。有人說,都怪那個該死的FBI頭子,最後一刻要調查克林頓,沒幾天又說沒事了,那可是關鍵的幾天,不知多少人因為此條負麵新聞而放棄了克林頓,成就了川普。

蔡英文走了另一條路。她一路磕磕碰碰,敗相籠罩。論政績乏善可陳,說外事與大陸不可調和,看團隊青黃不接,實在是給人夕陽西下改朝換代之感。沒想到,香港抗議遊行曠日持久,爭取民主法治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這聲音自然傳進了台灣人民的耳朵,民進黨再給以擴音放大,份量越來越重,成為左右選民的重要因素。結果香港大亂,蔡總大勝,國民黨大敗。至於以後會如何發展,天知道啊。

民主的偶然性也是民主,就像學生考試分數的偶然性一樣,缺陷在那裏,但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這就被認為最好。

常說時勢造英雄,其實小事也可造總統,隻要這件小事發生在關鍵的時間,關鍵的地點,關鍵的話題。有一年澳大利亞大選,關於移民接受安置的討論說不清道不明,雙方不分上下。但就在投票前大約一個月左右,一艘載有難民的船隻接近澳洲海岸,總理霍華德拒絕接受,要船隻去到第三國的一個小島討論決定。而反對黨旗幟鮮明表示應該允許難民進入澳洲。這件突發小事件一時被炒得沸沸揚揚,成為選民分辨兩黨政策的關鍵指標。結果民調一直低迷的霍華德因強硬的立場,扭轉了選情,憑著一艘移民小船的東風贏得連任。

英國總理約翰遜也在民主體製上大賭了一把。去年八月接任後無法實施脫歐方案,碰的頭破血流,眼看又要成為脫歐的犧牲品總理。他孤注一擲宣布十二月大選,讓民主說話,結果獲得絕對性勝利,可以順利推動他雄心勃勃的脫歐計劃了。

蔡英文勝了,再續四年總統生涯。不論以前的政績如何糟糕,也不管外人怎樣評說當選的偶然性,她可以用手中的選票宣布這是人民給她的權利,是民主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