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難堪的小資
文章來源: 荔枝1002018-05-24 07:49:22
最近在業餘時間裏接了一個中譯英的項目,內容是中國大陸的社會研究。其中幾次碰上“小資”這個形容詞,例如“一個小資家庭”、“很有小資情調”,等等。我撓頭抓腦想了幾天,都沒想出一個相應的英文詞或詞組。去翻譯網站問了幾個老中和老美網友,他們提了一堆建議,但都不能準確而簡明地表達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小資”是“小資產階級”的簡縮詞,為19世紀法國知識分子所造,法語是Petite bourgeoisie(英語是petty bourgeoisie, 但經常直接沿用法語)。它當時的意思是“保守的下中層階級,有強烈的物質主義思想,極力模仿上層階級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這個階層多為小業主、小農場主、手工業者、工廠的低層管理人員等等。
當時這個詞基本上是貶義的,小資產階級的思想保守、陳舊、狹隘,精神空虛,而且有勢利和裝腔作勢之嫌。他們既被真正的上層人士(貴族、大資產階級)看不起,也被知識分子、藝術家們所恥笑,更為底層勞動人民所不屑,它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所以在那個時候,說一個人是“小資”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民國時“小資”被譯為“小布爾喬治”,錢鍾書的《圍城》中就用到過,那時也帶有譏諷的意思。到了新中國,“小資”就有了更強烈的貶義,它麻痹人的精神,和無產階級、工農兵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是要堅決抵製、鏟除的。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小資”在國內又悄悄興起。起先是在大城市裏,一些解放前的資本家或高級職員遺老及其子女,對文革前的“小資”生活還有一些記憶,開始喝咖啡、吃西餐、打台球、跳交誼舞、聽靡靡之音。不久年輕人也一齊跟上,模仿小資情調,進行小資式的消費。張愛玲在90年代熱火起來,她描寫的民國時期上海的小資生活受到推崇。加上城市人的收入都提高了,口袋裏有了生活必需之外的餘錢,商家也學會了“情調推銷”,要達到“小資”就一點不難了。
90年代中期第一次回國,老聽人們說“某某人很懂得小資”、“上海女人很小資”,等等。日子過得稍微精細一點,比如用個漂亮的盤子裝個家常菜,晚上喝喝洋酒,給女朋友送上一束玫瑰花,去西餐館消費一頓,模仿歐美人過聖誕節、情人節…… 都算小資。上海西區有不少老洋房被改造成咖啡館,有著洋裏洋氣的店名,裏麵坐著打扮時髦的白領麗人,那些都是小資場所。
小資不是大款,做不到一擲千金,但在日常生活中偶爾可以小規模地模仿一下大款,把自己的小日子提升一下。我覺得這個“小”字還是用得很恰當的。
時代不同了,今天在國內說某人小資,應該是一種讚美或推崇,小資情調值得推廣, 至少是中性。中國人窮了好幾代,現在生活好起來了,“小資”一詞,隻不過是國內日益龐大的中產階級,為了給自身價值下一個定義而借用的曆史詞匯而已。但“小資”似乎又和“中產階級”不同,不是所有的中產階級都會追求小資情調。
問題是,Petite bourgeoisie 這個詞語在西方國家早就沒人用了。不但沒人用,而且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知識分子、學過一些西方文學或哲學的,可能會知道它,但他們一定也懂得這是個貶義詞。因此,“小資”一定不能譯作Petite bourgeoisie,否則歐美讀者要麽會莫名其妙,要麽會笑掉大牙。
想想也有趣:原來的外文詞,到了中國後就完全變了味,居然再也無法譯回到原文了。
我的翻譯項目快要到交貨截止期了,“小資”的對應英文詞到底應該是什麽,我冥思苦想,到現在還沒想出一個結果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以後我都會慎用“小資”一詞。
* * *

周末帶個相機去逛植物園,是不是小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