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大街上有個拉二胡的華人
文章來源: 荔枝1002017-12-06 06:55:39
三月裏公司有事,我過境去多倫多。辦完公事後,我照例去Yorkville 逛逛,這次還去了那裏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M),主要是想看看它的中國展品。
遠遠地看到ROM,它的現代派玻璃屋頂傾斜出來,遮住了慢車道上的一小片天日,閃閃地反射著四周的高樓大廈。氣溫很低,布魯爾街上的行人一個個都縮著脖子、裹緊了外套,迎著寒風低頭走路。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忽然,一陣幽幽的二胡聲傳進我的耳朵。它似乎是從冷冽的空氣裏穿刺過來,揚上、抑下,音符在轉換方向的時候會那麽抖一抖。也許是瞎子阿炳的聯想,二胡的聲音總給我一種淒涼、困苦的感覺,即使拉的是快樂的樂曲,在歡快中我也總會聽出一絲哀切。
二胡拉出的是熟悉的中國傳統旋律,但不知為何,我當時和現在都想不起具體是哪一首。有可能是《二泉映月》,也有可能是《梁祝》,我無法回憶起它的樂名來。
我順著音樂的方向看過去,隻見博物館大門一側的人行道上,坐著一位穿棉大衣、戴棉帽子的華人大伯。那段人行道特別寬敞,他雖然穿得臃腫,遠遠看去還是十分渺小,而從他那二胡弦下飄出的音樂卻顯得格外響亮。
(拉二胡的華人,特地在臉上打了馬賽克)
因為我是從另一個方向走向博物館,沒有經過他坐的地方,也就沒有停下,徑直進了大門。那天可能是因為多倫多中小學正在放春假,訪客特別多,不少小孩子興奮地跑來跑去,售票處排著隊,大廳裏特別熱鬧。我購票、看導遊圖,暫時忘記了外麵拉二胡的華人大伯。
(博物館大廳)
ROM收藏的中國藏品,在全北美的博物館裏堪稱一二。我驚喜地發現,大廳裏的那些嘰嘰喳喳的小孩子都去了地下一層,去看巡回展覽的大鯨魚去了。寬闊的中國館裏非常安靜,足以讓我慢慢欣賞展品、閱讀文字介紹、找角度拍照。
 
(明代銅佛像)

正如二胡總讓我想起電影裏中國鄉村的景色,我看到那些滄桑而又美麗的古代佛像和瓷器,又不由記起外麵拉二胡的華人大伯來。一連串的問題在我的腦子裏閃過:他是誰?在大街上拉二胡,是為了掙錢嗎?(我猜是。)但他穿著很整齊幹淨,一點沒有窮困潦倒的樣子。為什麽他還帶著一個行李車,車上放滿了大包小包?他是沒地方住?這個可能性很小,或許他隻是在製造這個印象。他這樣拉半天,能掙多少錢?至少在我走向博物館大門的那段時間裏,沒有一個行人放慢腳步,更不用說給錢了。天多冷啊,而且現在人們都刷卡了,口袋裏很少會有零錢…… 但他為什麽需要用這種方式掙錢,即使是零花錢?他的家人是怎麽想的?

我在曼哈頓中央公園和巴黎的塞納河邊見過華人擺攤為遊客畫像,但極少看見過華裔街頭音樂藝人,特別是老人。我是不是少見多怪?
接下去的問題就是,我剛才該不該給他錢?為什麽我沒有,是不是我在回避這位同胞,回避這個問題?如果他還在,我應該給錢嗎?
我這是在杞人憂天了!一向具有強大好奇心的我,想到這裏忍不住就往樓下跑去,穿過熙熙攘攘的前廳,走到玻璃大門前。拉二胡的華人大伯已經不在那裏了,他的二胡聲,也隻剩下了我耳膜裏的回音。
不知為什麽,我大大鬆了一口氣。我不能想象自己走上前去,掏出錢包,抽出區區一張五元紙幣,放到他伸出的手裏。我更不能想象自己和他對視…… 他的眼神會是怎樣的?他會說什麽?用中文說嗎?
我回到中國館,繼續欣賞來自故土的古代瑰寶:戰國青銅器、東晉佛像、唐三彩、明代五彩瓷器……
 

 

最後,我來到一座明代豪門墳墓,祖大壽將軍陵墓:

 

這時,我的腦海裏再次響起了幽幽的二胡聲,夾帶著冷洌的寒風,隻是我再分不清它究竟是加拿大的風,還是吹自中國的風,而這音樂卻是更清淒、更哀切、更深遠了。
 


(大力推薦 ROM,不僅中國館,它的歐洲館、古埃及館、加拿大本土館以及自然曆史館,都非常好。)


* * *

再貼幾張ROM中國館收藏的古代瓷器



(唐三彩)



(清代鼻煙壺)



(雍正粉彩)




(明清青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