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古裝戲好看的清宮影片
文章來源: 荔枝1002016-11-02 06:01:49

我平時愛看紀錄片,一是它們大都比較短,一次兩次就能看完;二是它們揭示人文、藝術或大自然現象,可以學到不少東西;三是拍得好的紀錄片可以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前些日子一位在國內搞藝術的網友推薦了一部,央視今年年初播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三集,共兩個半小時,我分兩次看完。

這個影名一點不抓人眼球,不刺激、不神秘,似乎講的是一個不起眼的工匠,一個整天窩在文物堆裏的老古董人物。但恰恰是這樣平實的標題,在鋪天蓋地的電視劇中引起了不少觀眾的注意。

而且,這部紀錄片中的人物大多是年輕人,90後、80後。

以前在我的眼裏,故宮就是一個旅遊勝地,我曾進去過兩次,都是人山人海,根本看不清、也沒心思去仔細欣賞那些宮中的珍寶。而《修文物》裏呈現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安靜、古色古香的修複室院子,裏麵養著鳥、喂著貓、種著花草果樹。

影片在各項文物類之間穿插:青銅器、陶瓷、木器、漆器、鍾表、書畫、織品,等等。在那些唐三彩馬、康熙的祝壽屏、遼金的木雕佛像、乾隆帝的禦詩箱麵前,是一群聰明能幹、心思寧靜、認真踏實、兢兢業業的文物修複者在那裏工作。

故宮修複單位至今還沿用傳統的師徒製,但片中的年輕人和傳統的學徒不同,他們都是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的畢業生,學繪畫的、學雕塑的,甚至還有文博專業的碩士、博士。他們在采訪中道出了自己對這個專業的感受、曾經有過的迷惘。

原來就是學藝術出身,加上整天沉浸在文化藝術的氛圍中,用心、眼和雙手和古人對話,這群年輕人的言行氣質不同於一般,我想他們對美的感覺和品味也一定高人一籌。浮躁、盲目追趕時尚的人,無論什麽年紀,都不可能在這裏安心工作。

故宮修複組現在每年招聘美院應屆生四十多名,以後還會更多。修複文物是個持久的任務,僅書畫,每過80年左右就必須修複一次。

他們又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普通人。中年師傅也抽煙,但他們必須騎車走好長一段路,到紅牆外麵去吸煙;女孩子也愛打扮,但為了不損傷文物,在宮內不能使用化妝品和香水。每天上班要開七道門,先喂貓、喂鳥;院裏的杏樹結果子了,一群人興致勃勃地去摘杏子。平凡寓於偉大之中,是這部語氣淡淡的紀錄片表現得最好的一麵。

可能很少會有人認為這是偉大的工作。而我,卻覺得他們很神奇,甚至有點神秘。他們日日在紅牆裏,和精美絕倫的古代瑰寶打交道,賦予滄桑的文物以自己的情感和勞作,那是真正的穿越,真正的精神升華。

我喜歡這些人的平和、沉穩、執著、謙虛和幽默。看他們工作,聽他們有意無意的對話,對我來說,比那些半真半假、粗製濫造的古裝清宮劇有趣多了。在他們的手裏,幾百年、幾千年的文物有了靈性,有了生命,他們功德無量。

這是影片中一個叫屈峰的年輕修複師說的話:

“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 …… 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製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裏頭去。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都認為文物修複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麽一個簡單的方麵。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裏頭 ……”

在《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二集裏,有個令我難忘的鏡頭:

一座近兩米高的遼金時代木雕佛像修複完畢,要運到故宮的另一處去預備展覽了。它的修複師們,在瀝盡心血和佛像共處了幾個月後,戀戀不舍地目送著這座有一千年曆史的珍寶離他們遠去。

*****

在故宮地庫裏封存了近三百年、積滿灰塵和老鼠屎的屏風,等待修複:

康熙大帝的萬壽屏:他的16個兒子、32個孫子贈送給他的祝壽禮物,有一萬多個不同的“壽”字彩繡:

一個年輕修複師在彈吉它自我放鬆,牆上掛的是“崇慶皇太後八旬萬壽圖”,修複後將第一次與公眾見麵:

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的為乾隆皇貴妃畫的肖像,它的繰帶需要修複:

沒有遊客時的故宮:

以前做的藝術筆記:

外國畫家呈現乾隆貴妃真相

紀錄片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5kIZWLkjNo&list=PLNQ39ZmKUSIFXNv6NDO5KJajU2hfV23kz&inde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