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字
文章來源: 荔枝1002016-04-11 07:06:05

做菜不是我的強項,但我是個吃客,"吃”在我的腦子裏占據了很大的空間,所以我很熱衷於看別人的美食帖,也愛讀烹飪書籍和文章。

曾在另一網站的論壇裏,我貼了自己做的菜,附了照片。有位網友留言說:鼓勵你試試看,把照片拿走,完全用文字來描述你的菜,包括它的味道、口感、顏色、擺盤、氣味,還有材料和做法。

我想,不放照片的純文字美食篇,會有人看嗎?

不過我好奇,還是試了,下一次做美食帖,就認真寫了好幾段文字,不放圖片,全靠描寫。發現碼字比拍照片費時、費力多了。

貼出去後,反應不大,很明顯就是引不起別人的興趣了。我估計,如果網友們事先知道這個帖裏沒有照片,也許根本就不會點擊進來了。

原因,一是我寫得不好;二是來看美食篇的人大多依賴於直接的視覺感受(圖片),而文字的效果比較慢,比較費時,而且把文字轉換成味覺,是要發揮一番想象力的。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配照片,能促使自己在文字上多花功夫,是個練筆頭的好辦法。

上麵提到的這位網友自己不寫美食,她專長寫城市風景,街道、建築、人物、都市生活、高樓大廈之間的一線天空。她在雜誌上發表文章,照片和插圖都是由編輯安排別人做的,她的任務隻是碼字。

她寫得真好,但隻有愛好文字的人才能欣賞她。

我們這裏的地方小報上有個每周一次的美食專欄,以前我總是跳過前麵幾段,直接去看底下的方子和照片。後來讀了全篇,發現她很有自己的文字風格,寫得細膩、幽默,用詞獨特而準確,以至後來在別的雜誌上碰到她的文章,我幾乎一眼就認出了她的文字特征。

我自己的文字功底太薄,算了罷,還是貼照片吧,省事,還更受歡迎。

但我仍可以欣賞大師的美食文字。最近讀到台灣唐魯孫(1908-1985)的文章,這是他在《天下味》裏描寫的檳榔:

(北平的)棗兒檳榔不是買回來就能吃,必須自己加工,把檳榔放在帶蓋的小瓷盅裏,用上等花蜜跟冰糖煨上,用文火慢慢來蒸,蒸上三五小時,糖蜜都滲透了本質,檳榔都變成軟中帶韌,顏色是柔曼殷紅,飯後拿一塊含在嘴裏咀嚼,甜中有澀,微透甘香,那跟西洋人飯後進點甜食,有異曲同工之妙,甚或尤有過之。

那個柔曼殷紅,能激起你多少想象啊。

《酸甜苦辣鹹》裏的一段:

 這籠點心自然是特別加工做啦,燒賣餡兒是嫩青菜剁碎研泥,加上熟豬油跟白糖攪拌而成,小巧蒸籠鬆針襯底,燒賣褶子捏得勻、蒸得透,邊花上也不像北方燒賣堆滿了薄麵 …… 夾一個燒賣,慢慢一試,果然碧玉溶漿,香不膩口,從此對燙麵甜餡兒蒸食的觀感有了很大的改變。 

本來對甜味燒賣沒什麽興趣,但看了這個描述,我好奇心大發,很有了品嚐一回的欲望。

豆瓣網站上看到的描寫腐乳的一段(作者:江上):

四川的海會寺白菜腐乳,腐乳切得很大塊,被醃白菜葉包裹住,浸在紅油中,上麵覆蓋一層蠶豆製成的四川豆瓣醬,剝開一塊,略帶黃褐色的內心細密緊實,一副紮實敦厚的樣子。吃這種腐乳,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欣賞,但是有追求的食客通過它,卻能獲得三個層次的味覺體驗:一是腐乳的醇厚,二是豆瓣醬的勁道,還有就是醃白菜的酸爽。

有誰能用相機拍出這三層味覺體驗?

這些文字是不是和美食一樣,可以放在嘴裏細細咀嚼、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