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 “情人節” 這個中文譯法不好
文章來源: 荔枝1002016-02-13 06:42:49

昨天我家老二放學,帶回四枝紅玫瑰。嚇我一跳,才14歲(九年級)的孩子,哪有這麽多男孩追求?一問,原來是學生會每年舉辦“送一枝玫瑰給朋友”的活動,在大廳裏賣一美元一枝的玫瑰花,訂好花後,誌願者把花送到每個教室,不管老師講課講到一半,一律要停下讓學生接受玫瑰。賣花的利潤捐給當地的慈善機構。

我女兒的玫瑰來自四個同學 -- 三個女孩、一個男孩,都是很好的朋友。那男孩也隻是一個好朋友而已,他同時給三個女生送花。

這是為友誼送玫瑰。

孩子還在讀小學低年級的時候,班裏每年在2月14日全體交換情人節卡,有的學生還帶花去送給老師。

到 Hallmark 等賣賀卡的商店看看,有送給任何人的“情人節”卡,除了夫妻、戀人之間,還可以送給父母、子女、(外)祖父母、(外)孫子女、七大姑八大姨、同學、老師、閨密、小朋友 ……

(唯一不送的可能是男性的同性朋友  – 哥們兒之間不過情人節!)

所以我想,“情人節”的中文譯法太狹窄,在美國和加拿大,不光是戀人夫妻之間,任何人都可以過這個節。覺得還是稱“瓦倫丁節”或“愛心節”更合適。

上麵說了情人節的當代意義,現在說說這個節日的來曆。

天主教裏,至少有三個名為“瓦倫丁”或“瓦倫圖斯”的聖人,都是殉教烈士。關於瓦倫丁節的來曆,也有幾個不同的傳說。

在一個傳說裏,瓦倫丁是三世紀羅馬的一個基督教神父。那時的羅馬大帝克洛蒂斯認為,單身的武士比有妻室的武士好戰得多,他不允許年輕戰士結婚。瓦倫丁神父覺得這很不公平,他違反克洛蒂斯的規定,私下裏為年輕戰士舉行婚禮。後來瓦倫丁的行為被羅馬大帝發現,後者就把他處於死刑。

根據另一個傳說,瓦倫丁是因為幫助基督徒逃離羅馬監獄而被判死刑。當時瓦倫丁在監獄裏,愛上了一個來看望他的女孩 (可能是一個獄吏的女兒)。臨刑前,瓦倫丁給女孩寫了一封情書,結尾簽名是“你的瓦倫丁”。後來,“你的瓦倫丁”就成了賀卡或情書的常用簽名方式。

這些傳說的共同點, 是它們都帶有勇敢、浪漫、同情的主題。

到了五世紀,傑雷斯阿斯教皇決定把紀念瓦倫丁殉教的日子定在每年二月正中的那個日子。中世紀時,法國人和英國人相信二月十四日是鳥類開始交配的第一天,可能這也是使瓦倫丁節後來和男女愛情掛上鉤的原因之一。瓦倫丁書信和詩歌,到十五世紀才出現。

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很多朋友和情人在二月十四日交換小禮物和書信,以表達友誼或愛情。到了1900年左右,因為印刷技術的進步,賀卡代替了手寫的瓦倫丁書信。那時,人們還不習慣直接表達感情,這些印了字詞的賀卡就很方便地替送卡人表明了自己的心情。

現在,正式慶祝瓦倫丁節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英國、法國和奧地利等。美國每年售出一千萬張瓦倫丁卡 ,其中85% 是女性購買的。瓦倫丁的意義,也遠遠超過了男女之間的浪漫愛情,而延伸到各種親情和友情。

明天,除了和老公共度瓦倫丁節以外,我們還會買花或巧克力給老媽老爸,買紙質卡或發電子卡給一些親友。碰到鄰居熟人,不管男女老少,有沒有情人,我們都會說:Happy Valentine's Day!

進文學城時間不長,我沒有什麽特別不喜歡的博主,但有不少很喜歡的博友和網友,現在也向你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