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偏見越深?
文章來源: 荔枝1002016-01-30 07:06:26

隨著社會的老化,在我們周圍的親戚朋友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大家一定注意到有些老人相比起中青年來,說話比較唐突、乖戾、固執,似乎偏見也比年輕人更深。

我們一般把這個情況歸咎於兩個原因:一是年紀大了,性情發生變化,脾氣變壞;二是老年人成長於和我們不同的時代,想法會比較老式,和我們之間存在代溝。所以我們盡量對老人采取理解、寬容的態度,有時甚至幹脆把他們當小孩看。

但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希佩爾(William von Hippel)的研究發現,這個現象和大腦裏某個部分的退化直接有關。

大腦裏有個部位叫做“額葉”,它是兒童和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最後一個發育完畢的部分,也是衰老過程中第一個開始萎縮的。額葉的衰退,不會直接影響記憶或智力,但會減低人的思想抑製能力。

舉個例子,我親戚裏有個長輩一向是個尊重別人、彬彬有禮的紳士,但過了75歲後,他會在親友聚會中說一些令人難堪的話,比如對女性客人開一些輕佻的玩笑,或公開使用一些有種族歧視、地域歧視的語言。老人的記憶力、智力都很正常,沒有明顯的衰退現象。

心理學家認為,這個老人的言行變化很可能出自他的額葉衰退。因為額葉有個特殊功能:抑製不合適或不相關的想法。老人可能一向對女性有偏見,但因為他的教養以及他對周圍環境的敏感,他一直抑製著這種偏見。在社交場合,或工作場所,他的額葉功能會自動提醒他:“不要對女性說這種話,否則她會認為你在侮辱她,旁人也會認為你是個不受歡迎的大男子主義者。”

但當他年紀增大,額葉功能衰退,就產生了“抑製解除”現象,沒有了抑製, 他想到什麽就說什麽,就會胡說八道了。

有時,額葉會使人在表麵上長期保持“政治正確”。雖然你心裏有種族歧視,卻不會當眾稱非裔為“黑鬼”;雖然你有地域歧視,卻不會直接說“德克薩斯人都是大老粗”。所以額葉的抑製作用對社會和人際交流的和諧是有利的。

這個大腦裏的抑製過程是下意識的,和假裝或虛偽不盡相同,後者是刻意或有意識的。

另外,心理學家在實驗裏還發現,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會依賴模式化的思考,他們在抑製固定化思想方麵比中青年更困難,在社交場合或鄰裏關係中也更傾向於顯露不友好的態度。

這裏要重點提一下,以上這些現象,隻在那些額葉有衰退跡象的老年人中出現

心理學家解釋說,有時我們的抑製能力並不壓抑性格,而是有助於性格的形成。就是說,久而久之,由於你壓抑了種族歧視的觀念,你就會很習慣自然地避免種族歧視的表露,你就會給人一種寬容性格的印象,而且自己也會覺得很寬容。但一旦抑製解除,以前的真實想法就可能又暴露出來了。

很顯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偏見,有的老人真心地反對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會亂說話。不少老人額葉很正常,還沒有退化,所以你也很難了解他的真實思想。但如果他們比以前更少寬容、更多偏見、說話不負責任,不一定就是智力退化或癡呆,也不是他在故意和你作對。很有可能就是額葉衰退在作怪。

(資料參考:英國BB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