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潔癖
文章來源: 閻立華2016-12-09 10:01:28

人心都有惡的一麵,這一點在網上更明顯,以匿名論壇最甚。觀點相異,當即破口大罵,言語不堪入耳。罵人的未必素質低,即使在國內top2大學的微信群裏,也有一言不合,口出汙語的。群裏可是實名啊。
 
海外有知名網站“文學城”,按理說來往的都是留學高知,可各種髒人不見少。曾經看到一個女寫手,文學功底極好,寫的是歲月靜好,平淡中見敏思的那種。這類文字自有其價值,未必人人喜歡。不喜歡就跳過唄。可總有閑客,偶爾蹦出來,譏諷一番。
 
擺上台麵的打擊固然可恨,含沙射影的隱射更加可氣。不知何年何月,哪個天才(肯定是男的),搞出了一個詞語:中年大媽。類似的,中年女人,中年女國移,都算同源。一旦挨上這個詞,必定沒好事。看幾個標題,“今天開車又被中年女國移撞了”,“超市中年大媽挑西瓜”,,,這樣的文章讀多了,我也跟著變low,出門吃飯,餓極了跟人爭食,我還欣欣然寫下一篇:“我跟中年大媽的一次吵架”。
 
後來一位朋友警醒我:網絡詞匯鮮活多姿,但泥沙俱下,無底線隻能放出各種人性之惡,這些詞匯不少是惡的載體,中文語境下變本加厲,因為2000年深厚的罵人文化做底蘊。朋友跟著又是一句quote:所有的潮流前沿都像追逐沙灘的海浪, 是最前一撥的海浪,而大海真正的力量永遠在腹部。
 
一想,對啊。象“中年婦女”,是給女人年齡貼標簽。無論英美文化,還是法國潮流,都不興這種說法。甚至相反,婦人尤勝少女。拿破侖出外打仗,天天給有著兩個孩子的寡婦約瑟芬寫情書。渥倫斯基看上的是人妻安娜卡列尼娜,為此舍棄百合花般的少女吉蒂。似乎隻有中國男人,才從這個詞匯的發聲裏,找回心理優勢。而欲蓋彌彰的,是深藏的自卑感。
 
長期流連網絡,不免沾染戾氣,人格隨之走低。
 
為了正本清源,這裏推出一個新詞:人格潔癖。做人還是要幹淨些。因為別人髒,自己跟著也髒,是對自己的放縱。偶爾髒一下,還行,對比之下知道幹淨的好。長期的髒,整個人就真的墮落了。
 
“潔癖”是個中性詞,常跟“道德”連著用,合稱“道德潔癖”,是指自我修養很高的人。但是,道德是社會的一致認可,來自外部,不是出自內心。道德在不同種族之間有不同的含義,王昭君夫死嫁子,在匈奴人看來,合理合情,咱漢人斥之違背人倫綱常。道德會隨時間變化,古時候的道德,現在看來也許不道德,桃園三結義,義字當先,今人看來是黑社會歃血為盟,沒他們,曹操早點統一中國,少了多少生靈塗炭。
 
人性萬年不變,用隨時變化的外部道德要求自己,不如找一個恒久的內心準則,那就是永不降低的自我人格。
 
又回到開始,人心有惡,人性有壞,如果不虛偽,怎麽處理人格中爛掉的部分?貪嗔癡都是自我的組成部分,首先承認,然後麵對,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