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德行的二律背反:立華課堂
文章來源: 閻立華2016-12-04 16:10:13

 

上課了。今天是一堂通俗(庸俗)哲學課,講講幸福的沒德行,有德行的不幸福。康德說這是一對矛盾,大哲學家要用更高級的詞匯表達:二律背反。兩個相反的結論,還都是對的。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鄙視好吃懶做,但真的做事不多,還能吃香的喝辣的,會是夢寐以求的目標。少做多吃,是一種幸福,可德行有虧--憑什麽剝削別人啊。

 

反過來,如果德行端正,勤勤懇懇,道德楷模,老黃牛般地默默奉獻,生活就成了苦差,沒有什麽幸福可言。

 

人當然要幸福,世上走一遭不容易,沒必要太苦自己。

 

人不可以缺德行,心理上有自慰,社會上能立足。

 

可不能兩全。康德試著統一“幸福”和“德行”,一起放在“至善”的大旗下。這種“至善”有了宗教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應該不存在。即使有,也是把“幸福”打折後做的虛偽的矯飾。

 

再有,康德一輩子在方寸大的鄉間過鍾表般的生活,到底他說的“幸福”是啥,還要存疑。

 

一定要從他那表麵乏味的生活中找幸福的話,可能隻有思辨的樂趣。在構建理性哲學的體係中,他獲得了搭積木的快感。同時,他也用自己的理論否定自己的生活。

 

康德的“二律背反”最有名的例子是時空論:時空有涯,時空無涯。這兩個都是對的,都能自證。可真理隻有一個,怎樣才能都對呢?都對的話,真理就不存在吧?這個“背反”隱隱透著時空的虛無,思辨的虛無。

 

他思考,他幸福。而思考的結論正麵說行,反麵說也行。腳踩兩隻船,叫辯證法。辯證法沒有任何用處,現在辦個報紙還要“有態度”。所以他的思考除了自己high,似乎沒有價值。

 

這也從一個側麵為時下的“反智”提供了理論依據,所謂的“智”沒有它鼓吹的價值那麽大。有時候,“智”甚至是作惡的幫凶,川普億萬富翁,10多年來不交稅,多少有點“智“者的欺騙。

 

”反智“更多的是反對艱深的理論,別玩虛的“道”,要重實的“術”。現在的信息革命就是聰明的“術”,理論上並不艱深,也沒有什麽玄思,iphone好賣是因為好用,社交媒體好爽是因為能隨意開罵。背後的技術是不少,大部分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敲出來的代碼。不要思考,直接編;編得不對,立即改。沒有什麽先驗的假設,隻有人性懶惰的捕捉。

 

難道“思考”不需要嗎?還是需要的,腦子裏搭積木能打發時間,避免老年癡呆,從而延長壽命。思考可以,別裝著在拯救人類就行。

 

回到題目,幸福和德行矛盾時,盡量選幸福。幸福以後再用德行裝飾自己。反著來,是祭壇的牲畜。

 

下麵答疑。

 

A問:幸福就是好吃懶做嗎?

立華答:不單單是。幸福的方式很多,吃飯,旅行,交友。冬日午後窗前的一縷陽光,愛人不經意撇出的一絲微笑 etc。但幸福與思考的交集不多,與讀書的交集也不多。

 

B問:德行那麽不重要?

立華答:德行是社會化生存的基礎。現在社會碎片化,德行的作用範圍小了,重要性不如以前。但知道怎麽做人,是一點不能含糊的。

 

C問:什麽樣的思考是好的思考?

立華答:體驗延展出的思考價值更大。空對空的思辨是智者遊戲,注意,隻是遊戲,跟踢球拳擊沒區別。

 

下課。有疑問,課後單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