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移情:立華課堂
文章來源: 閻立華2016-11-05 08:22:09

 

上課了。這堂課講移情。

 

情之一事,最是難說。抓不著,說不清,靠不住。即使情深似海者,也有沉默之忍,或是水漲船高,欲壑難填,或是審美重複,疲勞憊懶。所以,人,都會有移情,瘋子傻子除外。

 

移情源於心理需求。人初來世間,心智懵懂,磕磕碰碰之後,自我意識萌芽,自此後,心理需求如同呼吸心跳,伴隨一身,不存在任何空白期。

 

這就難了,心理本就很飄渺,空轉還不行,這種需求既不能太強--刺激大了會得心髒病,又不能太弱--劑量太小效用不顯著,於是,愛偷懶的人找到一個挪移大法,把這種需求附著到另一個稍實的存在。那個存在要一直在,想要就有。移情就這樣產生了。

 

心理附著物五花八門。最高大上的,是信仰。信仰都是有經文的,成套的說法,完備的體係。現在的年輕人看“潛伏”,不大理解餘則成那麽舍命壓抑地偷情報,到底圖個啥。導演解釋說,是那個時代的理想,為偉大的共產主義……

 

信仰的好處是頻譜特別寬,可以覆蓋所有的日常活動,隻要鍍上信仰的光輝,每一個物件都能閃出異樣的光芒。信仰的壞處呢?嗯哈,沒壞處,如果沒有人惡意詆毀它。

 

幸運(不幸?)的是,我們這代人小時候的信仰被顛覆過。王小波初來美國時,極端鄙視盲信,他的導師告訴他:對一個普通人來說,與沒信仰比,有信仰的生活更美好。至於信什麽,反而是次要的。一個無時不在的永不企及的Halo,會讓當下所有的苦難和不幸變得無足輕重。在九寨溝旅遊時,風景優美,可苦寒之地沒有什麽產出,看藏民的生活原始而又艱難,但沒關係啊,有來世,佛經裏講的。

 

移情信仰的都是幸運兒。可大多數中國人實際,沒信仰。不用怕,有辦法,我們還有hobby,也能移不少情。比如有人愛看hocky,電視裏看,現場支持,買球星卡,還有模有樣地在park lane揮幾杆,逢人就聊比賽。他未必真的好這口,隻是心裏有個東西揣著,心理周期被占用,不慌。但也不要傻乎乎地點醒他:這是移情,別玩了。人就怕無所事事。我們都有類似的體驗,象在等飛機時,時間走得特別慢,如果恰好微信來一個聊天的,等多長時間都沒有問題。這個微信,也是一種移情。

 

hobby的品種太多了。在加拿大,Home Depot冬天關門的時間特別晚,那時因為很多人沒地方去,在折騰自己的家,裝修升級。這是不錯的移情,美化生存空間。到了夏天,野營釣魚的多,很殺時間,之前要準備,之後要調整,中間一整個周末都耗上了。有事做,人的心理就充實,至於那種滿足感成就感,是真的假的,不能追究,也不要追究。

 

嚴格地說,熱愛工作也是一種移情,這個移情的好處是來錢。我們大多數人的工作,既不是驚天動地地改變世界,也不是震人心魄的偉大創新,無非是社會合作體係中一份勞動的交換,以此獲得生存的物資。說工作狂熱愛事業,不足為信,最有可能是他的情無處可移。

 

男人有hobby,女人也有一種天然的移情對象:孩子。母親對孩子的愛是天性,但過份溺愛很常見,溺愛就是移情了,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的希冀,有些很自私。我們常讚美母愛,但最好去除移情的那一部分。

 

不得不承認,我現在碼字也是一種移情。與其閑著,不如說些胡話,騙自己就成,還能騙別人更妙。

 

這麽說吧,人類的大多數日常活動,都是移情,要想心理健康,不移不行。有一點要澄清,移情沒有高下,不能說你有信仰比我鬥地主高明,都是移情,別唬人哦。

 

移情沒有高下,但有數量的優劣。如果一個人隻有一種移情,很危險,比如信共產主義的,突然一天信仰沒了,這人就死了一半。多元化移情更好,雞蛋在好多個籃子裏,可以弄花惹草,可以騎車打球,可以編碼掙錢,可以寫博找罵。移得越多,心理得支撐點越多,人更從容。

 

Q&A

 

小王問:愛情是移情嗎?

立華答:愛情就是情本身,不用移。

 

小李問:那愛情和移情,哪個更好?

立華答:愛情是原生,移情是次生,一個天然,一個人為,你說哪個好?

 

小錢問:食色是移情嗎?

立華答:食色是生理層麵的,這兩樣在的時候,就是享受,沒有心理需求。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