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靈異
文章來源: 閻立華2016-05-07 07:14:43

 

我太太的聽力不算好,可隔壁房間孩子搞出什麽聲音,她都能聽到,甚至在她睡著時。我說話分貝更大,卻常被過濾。

 

當媽媽的,可能有某種特異功能。太太講過更神奇的事,那是小時候,下午放學,她媽來接,往常她都是坐在自行車後座上。上世紀80年代這一幕很常見,騎車載人。可那一天,媽要求她走著回家,非常堅決。媽自己騎車走了,路上出了車禍,一輛小貨車撞到了自行車,正是後座。

 

靈異,以前我不大信。年歲漸長,也體驗到些許神奇。最近讀了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竟辟有一章討論靈異。書的作者Scott是一個成功的心理醫生,他列出了讓人生寧靜且豐富的4要素:自律,愛,宗教和靈異。

 

這本書在豆瓣上評價很高;有趣的是,書評集中在自律和愛,鮮有人提及後兩項。咱中國人沒有信仰,不提宗教也罷;可靈異,也被忽視了?

 

也許是儒家傳統--子不語怪、力、亂、神。也許是唯物洗腦--物質才是實際的存在。知性的讀書人總在回避靈異,怕被貼上無腦迷信的標簽。

 

可我們也會在消沉的時候打打周易八卦,迷亂的時候念念佛經咒語。移民後的困苦中,又有多少人轉而侍奉我主耶穌!我們一直祈求某種冥冥中的力量。

 

Scott並不回避問題,談靈異時,他講了類似上麵車禍的例子,解釋是:We have an instinct to survice,  如果找個中文詞,我想應該是--命硬

 

對這種關乎生死的靈異現象我沒有體會。Scott經曆多,他還有神奇故事:有一年,外出演講,在一個朋友家逗留;他不忘碼字,牛人都是分秒必爭的。可那天,他思緒混亂,不得要領;正煩躁時,本來冷漠的女主人來了,溫和友善地送來一本書;出於禮貌,他收下了這份沒有緣由的禮物。晚上,某種力量讓他翻開那本書,書很薄,卻正好解答了他的迷思,感覺一下子來了。

 

這種靈異我也有。打算去藝術館時,正好看到寫梵高的博文。為文字的表達沮喪時,Papi醬現身說法。優化某個算法時,客戶方傳來消息,他們恰好關注同樣的問題。

 

在某個狀態下,要風得風,要雨有雨,心有靈犀,想到事成,當然這是好的時候。有波峰,也有波穀:很struggle的階段,做什麽都特費勁,進展緩慢,而且找不到辦法,整個世界都把我屏蔽了,一個孤獨的折騰人。

 

靈異令我著迷,反複思考後,我悟出了其中的原理。因為是天機,泄露會折壽,這裏就不告訴你們了。

 

但作為bonus,透露靈異發生的兩準則:

 

第一,行動。專注的去做某一件事,自己感興趣的,很難,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開始不知道最終結果。

 

第二,open。將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打開,準備接收外界的各種信息。注意,信息的來源不是眼耳鼻,是細胞。

 

另外,還有一個心法:靜心定情,不能參雜妒忌悔恨較勁等情緒。尤其不能有怨婦的自棄自艾,狂人的自大自傲。

 

最後提醒一下,靈異不是祈求來的。她總是不期而遇,在想不到的時候降臨。如果想追女神,靈異一般不會發生。記得用對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