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下的孤獨
文章來源: 閻立華2015-03-13 11:32:09


 

我的微信大學群有400多人,據同學統計,常發言者不足40。沉默的大多數,在群居中生活,但群與他無關。有人偶爾說一句,無人回應,於是永久的沉默。社交太需要傾聽者。群裏有一個安博士,是加強版的聊天機器人(非貶義),對各類吐槽作引申性回複。我想也許有虛偽的應答,這不要緊,網絡上的回複隻分有或沒有,不看虛偽和真誠。虛偽的回複也能營造出熱鬧的氛圍,如同經濟中的泡沫,味道好極了。與高冷的同學不同,安博士在踐行互聯網的玩法,心態年輕,當然說得太多也討人嫌。一般的,孤獨是人的宿命,社交網絡試圖解決孤獨,但我們有網絡沒社交,仍然孤獨。

如果再仔細看看,社交網絡隻是對現有關係的拷貝。同學會,親友團,同事群,都是已有的關係,微信隻是加速連接,並沒有擴充新的節點。我們對互聯網是寄予厚望的,按羅輯思維的浪漫主義表述,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新的連接和快速重組應是其特征,滿足人愛嚐鮮的本性。可事實上,我們在網上吆喝了一聲,來的還是那些人,時間長了,人就倦了。羅輯思維也有自己的群,這些愛讀書的網絡人在群裏做兩類事,營銷和食色,仍舊功利,不解孤獨。
 

這一代社交網絡基於語音文字圖像,功力精純極致,沒有多少上升空間。也許下一次的技術突破,才能帶來新的社交空間。剛剛走了的耶魯才女說,孤獨沒有反義詞。如果一定要找一個,我還選社交網絡,將要來的那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