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色麵食:炒疙瘩、褡褳火燒、懶龍、糊餅
文章來源: 陌上花開1282016-07-12 17:27:05

老北京人從祖輩兒就愛吃麵食,蒸的、煮的、煎的、炒的、烙的、炸的,可謂是五花八門兒。

炒疙瘩

每次回京必定會光臨清真老字號餐廳“紫光園”,這家餐廳就在大姨家旁邊,在北京有很多分店,菜品味道不錯,而且價格平易近人。特別是紫光園的炒疙瘩非常正宗,有三鮮、牛肉多種口味,色澤深黃,黃綠相映,口感綿軟柔韌,醇香可口;烤鴨皮鬆脆,肉質鮮嫩;大羊肉串兒烤出來的羊肉外焦裏嫩,噴香十足;上次還品嚐了紫光園的自製酸奶,濃稠的奶香讓人回味無窮,裏麵還加入了葡萄幹,幹果仁,芝麻,真是香濃無比。 另外這裏的清真特色菜醋溜木須、紅燒牛尾等也是我喜歡的。

 

 

 

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是老北京的傳統麵食,製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因而得名。纖薄的麵皮兒裹著肉餡兒,擱油鍋裏小火兒慢煎。色澤金黃,焦香四溢。吃的時候再配上一碗棒渣粥,那味道就甭提多美滋兒了。以前和同學逛夜市,絕不會錯過褡褳火燒。

 

蒸“懶龍”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驚蟄這天應該吃“懶龍”。驚蟄過後,大家要為新的一年奔波了,傳說吃了“懶龍”,可以解除春懶。所謂懶龍就是用發麵蒸的一條長形卷體,把發麵擀薄製成長片,放上和好的肉餡,然後卷成長條形,上屜蒸10分鍾再用熱乎氣兒燜5分鍾。切成一段兒一段兒的,吃的時候一手拿著中間,一手托著底兒,沁入了醬油的肉汁流出來浸在白白的麵卷兒上,肉香撲鼻。記得上學的時候,每次食堂有蒸懶龍,隔著老遠就能聞到香味,如果能排隊買到,那簡直太幸福了!

 

 

烙糊餅

這糊餅看著就是餅上放層餡兒,連個封口兒都不用。但這裏麵講究可不老少,首先這餡兒得是紫根兒韭菜切碎,配上雞蛋再加點蝦米皮提味兒。這麵一定得使玉米麵兒,涼水和麵,小火下鍋,等差不多成型了,攤上一層拌好的餡兒。出鍋兒,擱案板上,趁著這熱乎勁兒,用刀切成幾瓣兒,小時候媽媽經常做這個,剛出鍋的玉米麵糊餅聞著特別香。

 

炸咯吱

在老北京的小吃中,有很多“炸貨”,炸咯吱就是其中之一,這炸咯吱分為軟炸和脆炸。用綠豆麵,純手工製成。把原料攪成糊,上餅鐺用微火攤成一張有一定厚度的胚子備用。吃的時候,把“胚子”切成方形或菱形塊,下熱油中炸到表麵一起鼓就可以裝盤了,金黃色的很好看,上桌的時候還得配一小碗用醬油、醋、蒜末調製的作料,夾一塊軟咯吱,蘸一點作料,外酥裏嫩,口味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