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勤勞和自立
文章來源: 陌上花開1282016-01-28 19:21:35

我的一位老同學當初在初中班裏是公認的學霸,後來她如願考上了北大,並且取得了博士學位。去年回北京時我們在北大見麵,聊天時我問她是否也要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和她一樣強的人,她說她並不希望女兒變成學霸,更希望孩子將來能幸福快樂地生活。上次在北京見到她的女兒不僅聰明伶俐,還很懂事。9歲的小女孩已經懂得在意媽媽的感受,還喜歡學習做家務,個子不夠高踩著板凳炒菜,居然能做出“糖醋排骨”這樣高難度的菜,先不說這份能力,就是這種熱情也著實讓人喜愛。小女孩周末把自己的書桌和房間整理的幹淨整潔,還主動幫媽媽掃地,我想這與父母的正確引導密不可分,能讓孩子變得如此勤勞和主動,她的媽媽一定運用了不少生活的智慧。國內的父母大多溺愛孩子,除了比拚學習,很少懂得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

在墨爾本的華人俱樂部認識很多朋友,她們經常會在微信中分享子女的一些成長點滴,一位母親拍下女兒做義工的照片,並且誇獎女兒勞動時是最美麗的。

有一次從北京返回墨爾本,在首都機場乘坐擺渡巴士,一對男女帶著一大一小兩個男孩子上車,小的有四、五歲的樣子,有人見狀要給那個小男孩讓座,他的爸爸說:“謝謝,不用了,他站著可以的。”然後告訴小男孩抓緊扶手,車子開動之後,有位年長的女士不忍心意欲讓小孩坐下,他的爸爸用平淡的口吻說:“男孩子不能太嬌氣,我們小時候都是這樣過來的。”我很欣賞這樣的父母,如果一個男孩子從小養尊處優,隻知道享受,長大之後絕不可能成為一個有擔當有勇氣的男人。

這位父親的做法和態度與日本人培養從小孩子堅強自立的理念有些相似。日本人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來獲得。” 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去外邊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曾經看到過很多關於日本如何教育孩子的報道,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麽小的孩子,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自己力所能及的小包。甚至一個剛剛學會舉步走路的幼兒,也要背上一個小包。打開一看,裏麵裝著的是孩子自己要用的奶瓶、尿布等。別人問為什麽,父母回答道:“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背。” 小孩子走路摔倒了,日本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己爬起來。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是日本父母一直灌輸給孩子的思想。

“窮養兒子富養女”是一句中國民間流傳的古訓,古訓裏往往存在著值得借鑒的道理,這裏的“窮富”指的並非是物質,而是品質的培養。窮是磨練,男孩將來得成長為男人,所以得經得起風雨,能承擔更多的責任。富養女,更是一種對女孩文化修養的投資,女孩子有了更開闊的眼界和對生活的正確理解,才能更自如地應對生活的各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