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之中國對台政策的變化
文章來源: CNNed2015-11-10 12:02:22

習馬會之中國對台政策的變化

習馬會11月4日中央台辦和國台辦宣布,11月7日大陸的習近平和台灣的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麵。雖然好評如潮,但似乎還是沒有到點子上。

習馬會在馬英九不到6個月的執政期,和台灣的民進黨的蔡英文的民調居高不下的雙重壓力下舉行,似乎力沒使到刀口上的味道。但以習主席的智慧,不會在一塊朽木上雕花,所以一定另有所圖。

海峽兩岸的溝通在政府層麵一直有些問題,不如國共兩黨的黨對黨的溝通。2005年時任兩黨主席,胡錦濤和連戰的見麵,到今天的行政首長的見麵,將今後任何人的空間壓縮了。無論是國民黨,是民進黨,是親民黨,還是新黨,在兩岸的統一問題上,不管願不願意,已經從黨與黨的層麵,上升到國家層麵。台灣的各個政黨在和大陸談政治問題時,從此隻是作為社會團體,而非政治團體。從一個角度看,大陸已做好了和民進黨談的前期準備。也就是說,從今以後,各個政黨會很難利用他們之間的差異,來賺大陸的注意力。從這個角度講,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的重要性會大大的降低。

也因為如此,大陸從以前的有意限製自己介入,成了今天以後台灣政治的參與者。雖然,國台辦的發言人還是說,“不介入台灣的地方選舉”,但大陸對台工作的深入和具體,並直接的麵向台灣民眾會是一個新常態。台灣已從一個向大陸輸出技術和產品的角色,變成一個從大陸輸入技術和產品的角色(隻要看台灣人在用華為小米的手機和微信就可一葉知秋)。所以大陸的積極參與會是一個無法推卻的責任和必然的趨勢。從這次的會麵的地方選擇可知,馬英九方麵是完全的沒有主動權。習主席在“不在國際場合”中見台灣的政府首長的前提,絲毫沒有退讓。馬英九的無可奈何,從反麵告訴了我們習主席在這些問題上的主動性。

2016年台灣的選舉,無論誰當選,他/她的對大陸的不談空間也同樣的被擠壓了。馬英九所開的這個先例,會成為下輪“總統”必要行的一件事——否則經濟一旦不好(很有可能會的),唯一的抱怨會是因為兩岸的關係沒有處理好。這給蔡英文或朱立倫都做了一個難題。對蔡英文和朱立倫而言,這都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但習主席的先手已布好了。蔡英文希望維持模糊的空間已被大大的壓縮了。她所麵臨的選擇,要獨就隻能快獨,要和隻能見麵。同樣的,朱立倫也無法回避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