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早上喝咖啡了嗎?”: 附庸風雅讀羅素
文章來源: 維立2017-02-10 14:12:59

這個世界的問題就是愚人和狂熱分子總是對自我如此肯定,而智者內心卻充滿疑慮。

——伯特蘭·羅素

今天這個時代,很多人都有同樣感覺。但羅素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說出了我們的想法,而且說得如此透徹精煉。

去年花了五個多月的時間讀羅素的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直到年底放假前才讀完。羅素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文筆簡潔流暢、清晰優美自不必說,但畢竟是哲學書,枯燥難懂之處還是很多的。因為這個原因,我不會輕易將其推薦給朋友。一本800多頁的書,其中不乏硬著頭皮才能讀完的章節,如若要讀,事先要有思想準備。如果警告之後還是一意孤行,請後果自負。

我自己是很高興讀完此書的。現在讀的書雖多,以輕鬆愉快的為主。偶爾讀一本略微艱深的,當時雖然辛苦,之後卻沾沾自喜地有成就感。怪不得有人說自虐是獲取快樂的捷徑。尤其是偶爾讀懂一句,那種心有靈犀、電光一閃的感覺,讓人飄飄然神清氣爽。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句話,除了沒有真的忘記吃飯之外,用在我身上也貼切。

既是不求甚解,沒讀懂的地方當然很多。但因以前對哲學一竅不通,起點低,要有些收獲也不是很難,至少知道了一點哲學的基本框架吧。就像劉姥姥遊大觀園,雖然不免洋相百出,但東張西望一番,也會長些見識。出去後眼界肯定比以前高,身上或許還沾了些仙氣。

西方哲學史就是一部人類思想發展史。要寫清楚這段漫長的曆史,還要分析幾千年裏哲學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從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家一直到二十世紀的尼采、杜威、馬克思,可以想象作者學識有多麽淵博。羅素不但把曆史的脈絡理得清清楚楚,而且分析得鞭辟入裏,精彩的論斷每一頁上都可以找到。讀完這本書,羅素成了我最崇拜的人。正好女兒推薦了羅素的一本小書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馬上把它加入了我的閱讀計劃。

我也喜歡羅素的懷疑態度和批判精神。上下古今的哲學家,從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到洛克、康德,沒有一個不被他指指點點地說幾句風涼話的。我喜歡羅素談論他們時那種略微不恭敬的口氣。被寫進曆史的都是了不起的哲學家。他們提出了問題,建立了理論體係,奠定了哲學的基礎,但他們的想法中錯誤和不符合現代人價值觀的地方也比比皆是。羅素毫不客氣地將這些地方指出來。羅素雖是大學問家,卻沒有通常做學問的人的刻板拘謹,倒像一個叼著煙鬥坐在樹下的淘氣老頭,率性,隨意,再加幾分狡黠。除了佩服他的學問外,他的風格做派也深合我意。

人是一種有意思的動物,吃飽了,穿暖了,繁衍後代了,卻不滿足,偏要去探討些不痛不癢卻難以回答的問題,比如宇宙是怎麽形成的?知識到底是什麽?時間是一種幻覺嗎?意識和物質有什麽關係?之所以自覺自願去讀哲學書,當然是不願意被柴米油鹽淹沒的附庸風雅之人。但即使有思想準備,讀書時也不免嘲笑自己,是不是閑得無聊,為什麽要去關心這些稀奇古怪之事。“你今天早上喝咖啡了嗎?”這麽一個簡單的問題,哲學家們也可以演化出一套洋洋灑灑的理論。比方杜威的弟子可能這麽說:

 

我要說:“等一會;我得先作兩個實驗,才能告訴你”。於是我先讓自己相信我喝了咖啡,觀察可能有的後果;然後我讓自己相信我沒有喝咖啡,再觀察可能有的後果。我於是比較這兩組後果,看哪一組後果我覺得更滿意。

假如一方的滿意程度較高,我就決定作那種回答。

如果兩方不相上下,我隻得自認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除了瘋狂的哲學家,誰還有這樣的思維方式?

但嘲笑自己的同時,也有一點自得。如果不是衣食無憂,怎麽會泡杯茶,搬把舒服的椅子,大好時光如此揮霍?這麽一想,優越感頓生,讀書又多了幾分趣味。

不過我還是有一種暴殄天物之感,就像一個腸胃並不強健的人貪婪地要了一份吃不完的大菜。我們這些人都沒有接受過係統的人文訓練,雖愛看書,但東一本,西一本,完全沒有章法,對西方文明的知識頗為欠缺。如果對曆史、宗教、文學、藝術都有更多了解,讀此書一定會更輕鬆,收獲也會更大。

朋友們都抱怨說,現在記性越來越壞,讀過的書都記不住,都想找到扭轉記憶衰退進程的好辦法。但討論來討論去,最後都得出結論說,讀的書即使沒記住,多少還是吸收了一點。日積月累,自己還是無聲無息地發生了變化。我同意這個看法。當然我知道這可能是偷懶的借口,但讀書多的人,即使沒有刻意記住書中內容,也不一定能明確說出從某本書中學到了什麽,這個人還是和不讀書的人不一樣。讀到一句話,腦子裏生出某種情感,浮現出某種意象,即使轉瞬即逝,還是留下了一點痕跡,像一顆葡萄扔進一隻酒桶。年深月久,豐饒的葡萄終於變成了一桶佳釀。

當然希望《西方哲學史》對我有這種影響,像把一串葡萄扔進我的酒桶。《西方哲學史》是1947年出版的,距今已有七十年時間,但一點都不陳舊過時。恰恰相反,羅素身上鮮明的理智主義的傳統,今天其實很有現實意義。他的很多論斷,似乎是針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有感而發,比如文章開頭引用的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