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蕭紅題材的兩部電影
文章來源: 涵蘭2015-03-08 12:05:15

周末看了電影"黃金時代",頗有些感慨。

去年回國在飛機上打發時間,看了電影"蕭紅",當時沒有什麽太多的感覺。對於蕭紅這個人物, 我本身沒有多少的印象,若不是因為去年電影蕭紅的出現,看到媒體有關蕭紅和蕭軍的介紹,我可能到現在都不會注意到這兩位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曾經頗有影響的人物。

蕭紅對我們這些小時候基礎語文教學中多以背誦老舍,冰心,丁玲為主要考試題材的非文學專業的人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的。直到今天,我也沒有通讀過一篇蕭紅寫過的文章。我想通過兩部以同一個人物的生平為題材拍攝的電影,談談自己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在觀後的感受。因為人物的陌生,反而在欣賞時少了許多人為設定的框框,感受也就比較原生態了。

比較喜歡"黃金時代"的表現手法,整個電影通過蕭紅本人,朋友和認識人的視角和陳述慢慢地走進一個女作家的童年,成長,初戀,抗爭,無助,妥協,絕望,綻放,璀璨,屈辱,掙紮,放手,靜然,凋零......  電影以人物 為縱軸,時代背景為橫軸,展現給觀眾的更像是一部史書,遠遠跳出了那種單純靠演繹個人情感糾葛和性感畫麵為吸引眼球的商業電影模式,在為人物情感起伏悲喜的同時,感歎著生命在時事變遷中的脆弱和渺小。

蕭紅因為肺結核離世時隻有31歲,一個如花的年齡。蕭紅短暫的一生經曆過三次婚姻,五個男人,兩次懷孕和生產。 幼時父親暴戾,缺少家庭溫暖。帶著童年的傷痛,她心裏缺乏安全感, 渴望愛和溫暖。蕭軍的童年也很不幸,母親因為不堪忍受蕭軍父親的毒打在他出生七個月的時候自殺了, 蕭軍也是在缺少愛的環境下長大。作家之所以是作家,天性總是細膩和敏感的,不知道是苦痛和劫難成全了作家,還是作家的性格注定了他/她們的苦痛和劫難,世間又有誰能說得清?蕭軍在第一次遇到蕭紅的時候,先是被蕭紅的多才多藝折服,繼而發現兩個人在精神上那種默契和共鳴讓他欲罷不能,他愛上了她的全部, 甚至不顧當時蕭紅落魄到孤身一人懷著前夫的孩子連房租都交不起。我想那時的蕭軍是徹頭徹尾愛上了蕭紅的思維和才華,愛上了她的靈魂。

蕭紅和蕭軍的愛情是純真的,在當時那種顛破流離的背景下,兩人經曆了太多的患難與共。我想,現實生活中的他們肯定會有很多的摩擦和碰撞,互相傷害著,互相脆弱著......  在蕭紅的文章中,有關兩個人最後分開的描述很少,我想一個作家寫了那麽多別人的悲歡離合, 偏偏關於自己的都保留給了自己,  或許是愛的太累,太脆弱了,都禁不住輕輕的觸碰......  也許靈魂的伴侶注定隻能天各一方,遠遠地守望,默默地關注......

湯唯在“黃金時代”的演繹在開始的時候有些沒有進入角色的感覺,後來就越來越自然了。不過還是感覺電影“蕭紅”裏蕭紅的扮演者小宋佳如果換在“黃金時代”裏扮演蕭紅的話會更貼切和自然。也許是小宋佳本身是北國女子,和角色以及周圍的環境能夠渾然天成,而作為南國女子的湯唯就顯得有點吃力。總是感覺南國女子特有的“煙雨蒙蒙,霧裏看花”的婉約氣質和北國女子的透亮和明快隔著一層淡淡的水簾。

一家之言,如有不妥,請別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