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鄰居,出現過天皇巨星
文章來源: 南島水鳥2020-01-10 05:07:22

昨天在家翻找雜物,拿出了一張香港歌星林子祥的粵語歌CD,記得這是在悉尼唐人街的華人店買的翻版。有好長時間沒有聽粵語歌了,就將CD放來聽,房間裏響起了林子祥特有的歌聲,柔情中帶著豪邁、抑揚頓挫的節奏……。粵語歌讓我想起了那些年,國內方興末盡的港台流行歌曲。

香港離廣州不遠( 1980年代的深圳還是起步階段 )。那時候感覺香港就像鄰居,是可見不可求的鄰居,但可以說對這個鄰居是比較熟悉,雖然兩市的政製不同。大家都說粵語,都有同樣的嶺南文化和生活習俗。這個鄰居,多年來讓我們不少人愛屋及鳥,羨慕甚至向往,有人還不惜一切鬥膽偷渡“ 潛“ 往。表麵上看這個鄰居的門是敞開的,自由出入的,但因為有了能說英語的港警在把守著,我們就很難跨進她的門坎。

香港曾經是亞洲“四小龍”的龍頭,又是世界幾大金融中心、自由港、美食天堂、購物世界,歌曲影視雄於廣東、台灣以及整個東南亞、甚至海外的華人社區,還以“功夫片”打入世界市場。

在那個信息密度低的年代,我們可以借 “ 近水樓台前得月 ” 的便利,從一開始偷聽香港的電台,到後來不顧上頭的禁令,高架 “ 魚骨天線 ” ,收看香港電視新聞、娛樂節目,還將這些變成一種家庭的娛樂方式,慢慢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再後來太陽眼鏡、大皮帶、港式燙發、幾個喇叭的錄音機,粵語流行歌曲、影視等等,影響了我們近20年,這種港式的娛樂(流行)文化,從廣東沿海開始伸展到內地,傳遍了中國大陸。

印象深的是80年代,廣州有一條著名的高第街,狹窄的街內兩邊是一個挨著一個的服裝攤位和一些小工業品攤位,出售的服裝裏還有過時的香港時裝,在衣服上掛上幾張香港歌星的頭像。有出售翻版的流行歌曲,有攤主用錄音機放著香港粵語歌,小街裏彌漫著“港味”。

後來我有機會去了香港,跟著親戚去逛街。有去九龍逛西洋菜街、女人街。逛街時我說看上去和高第街差不多,親戚說,同聲同氣嘛,但還是有不同的,東西更多花樣更好,口吻中流露出一些優越感。(同時又看到一些狀況不是想象中的美好,在當時能夠去開眼界己經很滿足了)。

香港的娛樂文化就是日常的生活文化,既豐富多采又星光燦爛。香港人善於“ 模仿中西 ”、”自主創作 ”、“嶺南風俗”、共享追星。在上世紀80 — 90年代,香港的歌壇出現了一批劃時代的、有獨特港味的流行歌曲巨星:許冠傑(開創現代粵語流行曲)、譚詠麟(歌神)、張國榮(歌影巨星)、梅豔芳(歌影巨星、樂壇大姐大)、陳百強(歌壇巨星,英年早逝)、羅文(歌神)、林子祥(樂壇最強音—奇喉、音域闊廣)、徐小鳳(首個女歌星獲金針獎)等等。

他們用港式粵語、港式國語,用才能、用激情、唱出和表演出市民的心聲和感受,充滿著正能量。這些巨星就像你所熟識的某一個朋友,用歌聲在你的耳邊娓娓訴說著香港生活的故事,在你的麵前表演著你的所想所做,滿滿是催人努力向前的正能量,從歌聲中可以感受到香港流行文化的最頂盛的時候。

可能因為是“ 同聲同氣 ”,有時候當自己聽到一些熟識的粵語歌的時候,那種感覺就象從窗外傳來了隔鄰的靚仔 / 靚女的歌聲,( 或者是他/她邊洗澡邊放開喉嚨 ),很接地氣,動聽、富感染力,就有了一種馬上跟著開口唱的衝動。

懷念那個鼎盛的音樂時代,香港流行文化時代,尤如巨星們的金曲令人興雲致雨,餘音繚繞。

由於各種原因,香港的天皇巨星相繼隕落,香港的現狀令人傷感。又想起羅文主唱的一首粵語名歌《 獅子山下》,真希望香港能夠在獅子山下再次雄起,巨星再次輝煌,與大陸的明星們一起鬥豔爭芳,共同展示歌壇上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景象。

 

* 羅文的粵語歌曲《 獅子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