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香氣,不一樣的鄉味
文章來源: 南島水鳥2018-02-02 05:13:25

前幾天經過一間亞洲店,擺在門前最引人注目的是紅紅綠綠的年貨 — 快過年了!這些都是來自老家廣州的年貨。年貨引起我在老家過年和食物心底裏的記憶,還有那些揮之不去的、過年的香氣。

過年的香氣,是花的香氣。廣州是花城,從小生活在花城,花香四季,鮮花不斷:街上有市花(木棉),家中有盆花,會客有禮花,學校有校花,班上有班花,心裏有鄉花。

記得讀中學時有個漂亮的女同學,她喜歡茉莉花,在茉莉花季節時她總是帶著一小把茱莉花放在桌上打開的筆盒裏,那陣陣花香不但吸引男生的回頭率高,更讓女生們羨慕不已甚至妒忌啊。

過年擺上一盆水仙花,是父母的最愛。還記得水仙在新年開花時全家人笑不合口,還驚羨了來訪的客人。那份滿足、幸福感深植於心底,是心裏的鄉花。(下圖來自網絡)

廣州大年三十前的幾個不夜天, 是花香滿城的花市。四鄉花農聚集、紮起花架子,搭起花彩樓,水仙、劍蘭、桃花、芍藥、銀柳、萬壽菊……,十裏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扛著桃花樹走寓意 “走桃花運 ” ;抱著盆金桔回家祝願新年 “ 大吉大利 ”。

上麵的照片是當年春節時在同學家的合影,照片的左後麵是小桃花樹,右邊是小盆金桔。這是廣州人家裏過年都要擺設的盆景。

過年的香氣是從身上發出的香氣。廣州有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這天,全家人一起在屋裏屋外打掃衛生,還要剪發洗頭迊新年。大年初一穿著新衣服、新鞋子,探親、訪客、會友,互相讚賞,恭喜發財。

還有還有那個特別的鞭炮 —“開門炮”:家門上貼上紅底燙金 “ 開門大吉 ” 字樣,有的人家還貼上對聯。大年三十晚守夜迎候良辰吉時,到交子之際打開大門說:“開門大吉”,又點燃鞭炮燒“開門炮”,此時萬家鞭炮齊鳴,紙碎滿地,硝煙飛香。

過年的香氣,是食物的香氣。廣州人識飲識食,過年的早餐要吃糕點 — 年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馬拉糕、倫敦糕、九層糕寓意 “ 步步高 ” 的好意頭

過年的午餐可簡單應付。要上門拜年,要迊接客人,吃了東家又吃西家。炸油角、蛋散、煎堆、糖環、笑口棗;糖蓮藕、蓮子、冬瓜、金桔、馬蹄、羅卜;紅瓜子、黑瓜子、葵瓜子、南瓜子、鹹幹花生,要“食在廣州”名不虛傳。

過年的晚餐要豐盛 — 白斬雞、清蒸魚、叉燒燒鵝,發菜蠔豉燜豬手寓意 “ 發財就手 ” ……

吃多了會壞肚子?不要緊,有傳統偏方,滿大街的涼茶藥鋪店讓人大吃大喝之餘沒後顧之憂。

沒有漫天雪花,不擺熱鍋下餃子。家家拿出瓦鍋、壇子、米缸,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油角、做蛋散。油角是甜的,用炒香的花生(),芝麻,椰絲,白糖做餡料,再把混合了雞旦豬油的麵皮做好,用杯子的圓口倒壓出一塊塊圓圓的油角皮,包餡,滾上好看的紐花邊,然後下熱油炸。

蛋散有鹹有甜,以自己的口味或在麵粉雞蛋中加入豬油或花生油、糖、鹽、蒜茸、南乳、芝麻等等,然後把趕好的麵皮壓薄平,用刀切出手指長短的麵片,做成蛋散,北方人稱之為 “ 麻花 ”。

炸油角和蛋散是論斤數,炸好的油角待涼後存入上述的鍋或者壇子裏,在過年期間可以隨時拿出來盛在碟子上請客。又或者是包裝好,上麵貼上紅紙片寓意過年的 “ 大吉大利 ”,然後作為過年禮物送給親朋戚友。

還有用糯米做的炸煎堆,裏麵包滿花生、爆穀。煎堆又大又圓,兩個煎堆一包,“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下圖來自網絡)

這是廣州人過年最有特色的、家庭手工做的油炸食物年貨,寓意新的一年有“油水”,油油潤潤、富富足足。

香、香、香!還記得當年大人在忙著炸油角做煎堆,自己和小夥伴一起,在一邊咽口水一邊玩耍,不時地走近看看那些剛炸好冒著熱氣的食物,期待著大人說 “ 食得!” (可以吃了) 那一刻 ……。

現在,站在華人食品店,看著這些甜甜的年貨,雖然我不喜歡吃太甜的食物,但還是禁不住掏錢買了。打開一包,往嘴裏塞入一顆糖蓮子,很甜很甜。此刻,一首粵語童謠從心裏傳到耳邊: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切紫薑,紫薑辣,買胡達;……。”

 

***  請聽粵童謠:“ 月光光,照地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