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酒酣時
文章來源: 大叔一枚2018-07-09 22:14:24

(一)

讀大學時,班裏分了幾個大大小小互相參雜的群,踢足球的,下圍棋的,和打牌的(這一項幾乎囊括所有男同學)。我們幾個喜歡喝酒聊天,所以被稱為酒肉朋友。

那時候的聊天,基本都是辯論,火藥味不可謂不濃。但因為年輕,各種世界觀還在形成中,腦袋是開放的,所以,雖然也好勝,但更多的是相互切磋學習。

有時候在校外酒館,喝得晚了,女生宿舍又鎖了門,就到荷花池邊長廊裏,或者大操場看台上。夜深人靜,我們也就沒了熱烈的爭吵,更多的是有一腔沒一搭的絮語。

年輕的生命就在這種熱烈和恬靜中被滋潤著。

如今我們幾個,雖然都在美國,全都湊齊也很不容易。有那麽幾次,是孩子還小時。碰上了也還是爭論,但味道已經變了。

有幾個同學信了基督,和不信基督的爭論宗教和信仰,基本上是立場決定一切。信仰這個東西,太神聖,大家對宗教的研究也做不到像大學裏神學院那樣深刻,所以很難從深層次平和討論。信的人,無論如何親近,無論如何急切地想把他們認為的美好真理介紹給別人,麵對不信的同學也有一種被救贖的俯視,隱隱就有你們這幫還在原罪泥潭裏打轉的距離感。而不信的人,因為照顧對方信仰的神聖感,也不可能太過攻擊上帝和聖經。

這種辯論已經沒了酣暢淋漓。

再有,就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各自都形成了適合自己的世界觀和看問題的方法。相互辯論最後就會討論到那個世界觀,甚至本人,於是還是立場決定一切。談得深入一點,就了解對方多一點,於是看到雙方差別更大一點。談得淺一點的,便是雞同鴨講。

至於現在,孩子慢慢長大,有機會聚在一起,基本也是談論孩子。

等孩子們都長大了,我們或許還會喝酒還會爭論,但大概就是,喝酒淺嚐輒止,爭論點到即可。

當年的肆意張揚,真的是隨風而逝了。

(二)

喜歡說話聊天的人,在論壇微信到處都是平台的現在,也並不見得就不孤獨。

比如說微信吧,都是實名,稍微留心一下,朋友圈都知道誰是現實中的誰。我經常記不住哪個昵稱是哪個人,那是我懶,記性差。

既然都知道誰是誰,你在朋友圈發個帖子,朋友圈裏的朋友能和你“爭論”嗎?無非是,覺得對的,點個讚,覺得不對的,不去點讚,你其實是得不到,或者很少得到有建設意義的辯論。

論壇好一點,大部分都披了件馬甲,很多馬甲之間在現實中互相不認識,所以,如果看到不同意見,能夠直截了當給予反駁。

可惜,很多馬甲修養不高,我不是說本人,有本人在現實中修養不錯,在網上卻很愛撒潑的。這些馬甲喜歡提供非建設性意見,甚至爆粗口。

所謂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這也正常,在論壇混的最高標準,大概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既然半句多,話不投機的就不說了。

知己呢?

我們都過了“你喜歡巧克力,我喜歡巧克力,耶!我們就是好朋友”的年紀。經曆過知己慢慢變成非知己,愛人慢慢變陌路人,所謂的曾經滄海難為水,心裏老繭早已有三寸厚。

所以,我們在論壇發帖,無非就是有欲望想找人聊聊天,交流一下信息和看法。相互學習的也有,但不多,且膚淺。真要學習,還不如去讀書。有那麽多的好書在身邊,隻有時間不夠的問題,而沒有好書不夠的問題。

逛論壇麽,就像逛街,進去看見有些新奇的或者喜歡的,留個言,就如同和店主打個招呼,算是成為一個點頭朋友。人走茶涼,轉身相忘於江湖。

進進出出多了,點頭次數多了,慢慢就相熟。這種相熟,對於喜歡獨來獨往的來說,最好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至於有些喜歡呼朋喚友的,漸漸結成一幫,聲勢不可謂不大,然而,終於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獨立思考讓位於朋黨內部的利益,麵子和友情。

也算是有得有失。

或有某些馬甲,隻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幾眼,便有某種親近感,小小江湖中不經意碰見,總有些開心的,已經是很難得的緣分了,可遇而不可求。

最多是,龍門陣擺開,清茶一杯,閑聊幾句,打發某個無聊的下午,也算“偷得浮生半日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