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著滿滿回憶的彈硌路!
文章來源: 匆匆客2017-02-22 19:30:13

在我的童年時代,上海市區裏還有不少用石子或石塊鋪成的小馬路,叫“彈硌路”。我家花園的小徑也是用石塊鋪成的彈硌路。彈硌路的一邊是竹子做的籬笆,另一邊是修剪整齊的瓜子黃楊樹。整個布局讓院子顯得小巧玲瓏,充滿了園林的色彩。

彈硌路在上世紀中期是上海常見的路麵。據記載:早在明清時期當時的上海縣城就已經有這種路麵。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時,上海的彈硌路近4000條,總長80多萬米。我猜想江南一帶其它城市也會有這種道路,我印象裏仿佛蘇州就有。

當時的社會,各方麵還不太發達,鋪這種彈硌路,取材方便,低廉(人工幾乎可以不計)。我看到過,工人們先拉來一車車的石塊,堆在一邊。地麵用木製的刮板整平,再在上麵撒上一層細沙。把石頭放在沙上,用一種特別的榔頭固定位置。這種榔頭一頭圓形,一頭寬扁。扁狀的用來刨沙、撬石、調整石頭間距縫隙。再用圓圓的另一頭敲實。然後在所有縫隙中填進細沙,再澆上水。等待數日之後,就可以行人行車。過一段時間,尤其是下過幾場雨之後,石沙的結合更為緊密,路也越發堅固,就成了彈硌路。

彈硌路透氣、容易翻修。哪裏壞了,重新填進去石頭泥沙就可以使用。要修地下設施,隻要挖開路麵,修完以後再把細沙,石頭填回去,快速恢複路麵。下雨天排水也很快。

但是騎自行車經過這種路麵,坐在車座上感覺到的跳躍和震動的滋味可是不太好受。所以每當遇到這種路麵,能繞道的就繞道,實在繞不開的就減速經過。老上海人稱坐車經過這彈硌路為“吃彈簧屁股”,很是形象。這種感受伴隨了上海好幾代人的生活。

那時,在我家居住地附近也有好幾條彈硌路。

安義路,是一條100來米的小路,上麵鋪的就是石塊。這是個露天菜場。每天清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都是忙著購買一天菜蔬的家庭主婦,或保姆(以前叫娘姨)。他們差不多在菜場天天見麵,一路說說笑笑,熱熱鬧鬧,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也有人買完菜,順便把家裏要上班和上學孩子的早飯(大餅,油條,粢飯,羌餅等)也買了回去。一天的早市結束以後,肉攤和魚攤還要洗刷案板把地上弄得濕漉漉的,但是不會積水。

另一條是和平路,也是一條100多米長的小馬路。在一邊錯錯落落地開著各種小吃攤販,大餅油條,羌餅,豆漿,小混沌,生煎饅頭,菜饅頭,菜肉饅頭,肉饅頭等,從早到晚人流不絕。馬路另一邊還開設了街道的地段醫院,方便居民就診。

這些都是老上海人的共同記憶。如今上海市區存留的彈硌路已經很少,而且有的已經麵目全非了。改之以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熟悉的彈硌路卻漸漸消失不見。

黃浦區新天地新修建的彈硌路

看到這個如同水泥地一樣的平滑的彈硌路,總覺得,這些新時代的彈硌路畢竟不是老上海的彈硌路。它沒有歲月的積澱,以及人情的打磨。那些曾經的彈硌路上,每一塊石頭都記憶著上海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