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一個中國符號的誕生
文章來源: 匆匆客2016-10-05 11:59:47

這次G20杭州峰會的晚會上演出了以“梁祝”為背景音樂的越劇和舞蹈節目,優美的音樂和絢麗多姿的舞蹈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

我剛來美國在一個大學實驗室裏,邊做實驗,邊播放從中國帶來的“梁祝”錄音帶。那優美動聽的音樂飄蕩在空中。在我背後,另一個實驗台上也在做實驗的Barbara是個classic music迷。她突然走過來問我:這是哪個classic channel放的音樂,那麽好聽。我告訴她這是中國的音樂“The Butterfly Lovers”,她有些失望。可見動聽,美妙的音樂是全世界的共同愛好。“梁祝”弘揚的是真善美的感情,是人性在人間的凱旋

據何占豪的回憶:“梁祝”誕生的年代是上世紀50年代末的大躍進年代。當時上海音樂學院為了為慶祝建國十周年獻禮,他們準備了三個創作選題:《大煉鋼鐵》、《女民兵》和《梁祝》。在這之前他是從浙江到上海音樂學院進修小提琴,與俞麗拿他們同班,曾經創作過一個小提琴節目“梁祝”。所以在會上為了湊數,提出了這個題目。這三個選題中,因為前兩個符合當時的形勢,梁祝是作為可有可無的提出來,供領導遴選。誰想當時音樂學院的領導(黨委書記)孟波就選中了排在第三位的“梁祝”。又因為何占豪是學小提琴的不懂作曲,所以院領導還挑選了陳鋼一起參加。陳鋼出身與音樂世家,是作曲係的高才生,可是他不會小提琴。

何占豪和俞麗拿他們在這以前曾經有過下鄉,下廠到第一線去為工農服務,演出小提琴。但是演完以後除了幾聲禮節性的掌聲以外,沒有得到期望中的熱烈回音。可見這些音樂在工農群眾裏缺乏知音者。他們組成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班裏的6個年輕人湊在一起,目的是想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國人喜聞樂見的音樂。何占豪是這個小組裏唯一的男生。

何占豪的經曆和那些音樂學院高材生們有點不同,他出生於農村,從小受的音樂熏陶就是跟著奶奶去看越劇,後來又去文工團學了唱歌、跳舞、演戲、說相聲。

為了“梁祝”,他幾次到浙江越劇演出現場去觀察,發現許多年輕的女孩到演出地等半天就是為了聽越劇尹派演出者,在紅樓夢“寶玉哭靈”中“妹妹啊”這句唱腔。於是他把這個唱腔加入到“梁祝”中去。還把越劇中的一些過門音樂加了進來。在“哭靈”一段中,運用了京劇的倒板和越劇的緊拉慢唱的結合,譜出了令人動容的曲調。

化蝶一段在原來的初稿裏是沒有的。何占豪說:他認為化蝶是迷信,沒有寫。孟波認為這是民族傳統在創作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應該寫。於是一個完整的梁祝故事出現在了舞台上。

據陳鋼回憶:1959年5月27日,陳鋼躲在側幕後麵。一個18歲的女孩站在上海蘭心大戲院的舞台上,緩緩拉著一首悠揚的小提琴協奏曲。當最後一個泛音過後,醉人的旋律戛然而止,現場觀眾陷入沉默。此時,時間似乎停止了,全場居然沒一點動靜!大概過了十幾秒鍾——在陳鋼看來漫長的等待後,全場雷鳴般的掌聲轟然而響。演職人員不斷謝幕,但掌聲依舊不息。於是,俞麗拿不得不返場又拉了一遍曲子。這是俞麗拿一輩子唯一一次演出中完整地拉兩遍《梁祝》……

這台音樂會是後來更名的第一屆“上海之春”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