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優雅而富有文化氣息的馬路-----愚園路
文章來源: 匆匆客2016-03-25 08:19:55

我家曾經居住在上海一條著名的馬路-------愚園路上。這條馬路並不寬闊,但卻也不短,它的最東端在常德路(以前叫赫德路),是上海西區商業中心所在地---靜安寺。往西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最西端的中山公園附近。現在這裏是熱鬧的商業,住宅區,50年代它是靠近市區的邊緣部分,不似靜安寺那麽充滿商業氣氛。

沿著愚園路靠近烏魯木齊路的有市西中學(是我哥哥上學的所在地),上海第一師範學校,以及一師附小。再往前走到了江蘇路,拐彎進去就是市三女中(原先的中西女中)我姐姐每天就是從家走到那裏上學。這些都是上海的名校。

市西中學

市三女中

這條路的兩旁活了近百年的法國梧桐將整條路包裹在自己的身下,它們的年齡在樹的家族中並不算長,但它們有可能看見了一段極難複製的曆史。經曆,並繼續經曆下去。

據記載:愚園路興起於上個世紀20年代。前稱是“小河邊”。小河邊是什麽時候才有的呢?有種說法是,依照愚園路的字麵上所能看出來的,這條路的前身肯定是一處非常大的私家園林。小河邊,顧名思義,先有了小河邊,才有了路。自打這座神秘的私家園林消失起,小河邊似乎就注定了在近代上海的熱鬧喧嘩中做一名隱士的命運。

早年租界工部局一直把小河邊作為高檔住宅區來建設的。它類似於今天房地產開發商所追捧的高檔別墅。但後者依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小河邊的房子,多為劃定了地皮後,又各家各戶自行設計,自行建造,除了在高度和公共設施上作了一些規定,其他並不多加幹涉。這也造就了迄今中國私宅建築在民間的最後一次輝煌。

建築是文化的沉澱,亦是時間所能交給人類最為直觀的曆史胎記。

從東往西,小河邊兩側幽深的弄堂裏,一幢幢驚豔的小樓隨時可能跳入視野之內。上海人喜歡將一條路上門牌號稱為多少弄,多少號。特別是那些很長的路,可以排到幾千弄為止。在弄堂內,又要分出若幹號,此時的多少號才代表了一幢具體的建築。上海這個城市,少了些北方城市的粗獷,但是比南方的其它城市多些秩序。用“弄”來表述一條街上的曲曲折折,是一個比較貼切的方式。愚園路也是如此,最西端的那頭一直排到了1600多弄,在上海的路當中,算不得最長。但在一條花園洋房集中的路上,這可能意味著數千處的私家小樓,他們各不一樣,可謂壯觀。

被藏起來的曆史小樓一夜聽風雨。如果你想知道曆史往往是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倉促謝幕,現在的愚園路就是一個不錯的去處。這條路上的房子,一個讓人尋味的特點就是,絕大多數的房子,就連住著它們,護著它們的人,也說不清楚它們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