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二百五、十三點是罵人的?
文章來源: 匆匆客2016-03-05 07:44:08

 二百五,十三點,這些罵人數字都是怎麽來的?關於二百五這個數字的由來,有以下一些曆史傳說。

 源於曆史故事

戰國說客蘇秦遭刺殺身亡,齊王為了盡快捉拿凶手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麵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齊王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麽個分法?” 四個熊孩子立即回答說:“這好辦,每人二百五。”

齊王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

 源於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個秀才,年少不得誌,連個孩子也沒有。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源於推牌九

牌九係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麽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裏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麽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麽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麽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源於中國的貨幣計量單位

過去的銀子10兩為一錠,500兩為一封,250兩即為“半封”,諧音“半瘋“。時間長了,民間漸漸用”二百五“(半瘋)來形容那些愚蠢、莽撞之人。

二百五在影視劇中也多次提及,有時候二百五不是代表的罵人。1949年,上海大同電影公司攝製了電影《二百五小傳》,描寫一位正直憨厚、愛打抱不平的評戲藝人,其綽號“二百五”。此後,“二百五”的“名氣”更大,幾乎傳遍全國。

 

接下來我們說十三點。

對於十三點壹讀君(yiduiread)最先想到的就是裝十三這個詞,因為壹讀君曾經萌萌噠的問過別人為什麽不是裝12、11、而是13.後來才知道是英文字母B。壹讀君被自己蠢哭了。其實B這個詞是根據十三點的意思之後派生的同義詞。十三點”是上海市井俚語,1922年《上海指南,滬蘇方言紀要》中釋癡字共十三畫,滬人以“十三點”隱指癡。

十三點也有一段因為愛情的戲說。《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戲中,祝向梁暗送秋天的菠菜,梁傻乎乎的無動於衷。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與“兩三八”諧音,這三個數相加是十三,譏諷梁山伯是“十三點”。“儂真是梁山伯,伊主動對儂有意思,儂還格能憨搭搭”

十三點,二百五這樣的詞語在互相看不順眼的兩人對話中有可能引起一場格鬥。但是在關係好的異性間跳出來,它的意思就會變的曖昧起來。在熱戀中你女盆友笑眯眯的拋一句“十三點”效果是不是跟嬌羞的說一句“討厭”效果是一樣一樣的。

這是個可愛版本的十三

(上海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