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先生談那醉人無數的燜蹄麵!
文章來源: 匆匆客2015-10-09 07:31:14

丁先生說,德興館的燜蹄麵有一番“黃袍加身”的傳奇:據說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一路閑遊至村舍農莊,忽聞茅屋裏飄來燜蹄肉香,嚐過之後感覺入口即化、肉質糯香,即刻就決定收為禁宮膳食。不過他笑言,這個不知是店老板,還是上海百姓杜撰出來。

不過從此以後,無論遊商攤販,還是宮廷禦膳,德興館最大眾的燜蹄麵,一直被上海人視為“上海第一麵”。酥軟脫骨的燜肉焐入麵中,化而不失其形,澆頭與湯麵融為一體,鹹中帶甜,甜中蘊鮮,是蘇州麵在上海紮根變幻的百年典範。

德興館平均賣出每兩碗麵,其中就有一碗是燜蹄,第四代傳人劉建師傅告訴我們,“每天燜300斤蹄髈,一早5點肉聯廠就來了,德興館的貨都要精選,各個是2~2.5斤的前蹄,店裏專做蹄髈的傳人要親手選料,挨個查看,絕不假以人手,不合格的一律退回去。日子久了手一碰就曉得夠不夠斤兩,掃一眼就曉得骨頭有沒有錯位。”

這裏的蹄髈不僅要沒有絲毫破損,還得選膚色,“豬皮顏色長的也有白有黑,豬皮太白的燜出來淺,太黑醬色就重,別看燜蹄麵的澆頭就兩片一兩重的蹄髈肉,連著幾毫米的肉皮,顏色不同老顧客立刻就曉得,端著碗就一通數落,德興麵館老店麵子最大,絲毫不能差。”

德興麵館以麵點、澆頭、湯料優質取勝,自製麵條,軟韌爽滑,久煮不糊。其蘇錫幫特色澆頭麺有紅二鮮大麵、鱔鴛鴦大麵、燜蹄二鮮大麵等40多種品種和節令冷麺(“大”是長壽的意思)。其聞名遐邇的燜肉、燜蹄、爆魚、爆鱔四大係列麵交頭,前二種肉質鮮嫩酥軟,入口即化;後兩種鹹甜適度,原汁原味,軟、鮮、香,獨有風味。

丁先生感歎道,對於本地人來說,沒有經過時間的積澱,談不上“味道”兩個字。德興麵館這家光緒年就在上海紮根的老麵店,從100年前滿屋的販夫走卒,到今日祖孫三代圍坐,小樓深處飄散出來的是真正的上海味,販售的是那些富麗堂皇的大酒店永遠都不會明白的上海記憶。

丁先生說,“燜蹄二鮮,要寬湯,重青,重澆要過橋,硬點!”這可是正宗老上海才懂的哦!

丁先生解釋道,“重青”,這個青就是蔥,還有麵館叫“香頭”的;澆頭多少,就會喊“重澆輕麵”,或者“輕澆重麵”;“過橋”,麵和澆頭分開;“雙過橋”,就是兩份澆頭分開了;“硬”,指的是麵條本身,相對應的就是“爛麵”;至於“拌麵”,叫“幹挑”——這些都是蘇式麵館特色。

那些以前常去蘇州麵館的老上海們,是不是會對這種吆喝感覺很親切。

丁先生強調說,廣東路的那家百年老號,始終是大家心目裏的正主。黑底金字的招牌,端正地掛在街口二層小樓古香古色的飛簷之上,遠遠就能看到門口石階上兩個外賣窗口旁的人龍。每逢年節,上海人講究桌上擺個大葷撐門麵,家家戶戶都喜歡來廣東路的老店打包,絳紅色的燜蹄油光水滑、肥嫩相間,入口即化,最受老人小孩歡迎。當然,一年12個月,德興館的外帶窗口,絕不會讓你空手而歸,總有些特色糕點與小菜,能帶回去同家人一起享用。

最後,還是說一說德興館的曆史,德興麵館創建於清光緒九年(1878年),最早的店主姓萬,鋪麵開設在十六鋪洋行街(今陽朔路)附近。因生意不甚紅火,原店主便將德興館轉讓給吳金泉經營。

吳金泉接手後,立即對飯店布局進行了重新安排,樓下供應大眾菜點,樓上則設立專間雅座,供應精細菜肴。同時,製定了嚴格的選料標準,雞鴨魚肉務求鮮活肥嫩,蔬菜、豆製品、配料、調料都要精選上等貨。為創飯店特色,又專門聘請有經驗的掌勺大師傅,逐漸形成了味濃而不油膩,清鮮而不淡薄,酥爛脫骨而不失原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的本幫菜特色。顧客品嚐後交口稱讚,紛紛攜眷呼友前來大快朵頤。於是,德興館名聲日隆,門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