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沒吃過的 烏稔飯 (4)
文章來源: 海尾歸2015-09-20 14:56:00

認識琳·卡斯爾(Lyn)女士和她先生讓(Ron)是由於共同的愛好. 讓是釣魚的好手,以前個救火服務(Fire Services)中心的指揮長,下轄北悉尼海岸區幾十號救火員和誌願隊員,退休沒多久移居鎮上,是個蠻讓大家敬佩的”大個子”家夥.太太琳是個善良的很有才華的”工藝”人(沒叫她工藝家是因為她不願意別人這麽叫),手工的工鏽和”3-D鏽”(就是人稱的包繡)曾經四處辦個展.而我們的交情,實際上是從植物和美食開始的.

老早栽院子裏的果樹和觀賞樹木的時候, 買了琳那裏的幾棵果樹.認識之後才發現,她其實是個收集罕見樹木和蘭花的”狂”(現在叫植物控吧)—隻要是罕有的,什麽稀罕的東東她都要弄來試試.有的栽成功了,有的是死的七七八八.我的巴西車厘子樹就是自她那拿來種的,去年就開始結果了.這巴西車厘子不是普通西人的”櫻桃”,是看上去象,有櫻桃大小和顏色的,但裏麵的種子是有三瓣的,象大蒜那樣.

後來從交談中得知,他們25年前資助過一個來自北京的交換生(本科).他們的友誼一直發展至今,前兩個月還資助他們在北京買房按揭,和孩子們上學費用.從那以後,我開始從敬佩他們,到成為了他們的朋友.覺得他們是西人裏比較”長情”的那種人.當然,這來往一定是two way street的.有次,一個不太熟的巡山員(forest ranger)罰沒了不法分子私自在野外采摘的澳大利亞火蘭,說是放不回原地的了.於是讓我想起了琳(我自己怕照顧不了會死),就轉給了她.琳大喜過望,說那是她一直想搜羅的品種.後來,琳也為我搜了一株”寶貝”--就是這烏稔樹了.我的這棵還小,下圖為資料圖.

其實讓和琳更讓我敬佩的地方,是事實上他們兩個都是癌症的”幸存者”.讓很年輕就發現皮膚癌變,而琳的白血病也有多年,兩人相助相愛,堅持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和心態.讓加入患者互助會,琳是到處講課,到現在已經許多年了.這個周末,老早就告訴他兩,和我的一個同事(及他女友),來家裏做客.一起品嚐我做的飯菜.盼這烏稔飯給大家一個驚喜.

好了,菜單先出來.

鮮筍淡菜蒸白雞

鹹肉雙耳(銀耳/石耳)配香菇

腐皮素卷

青(辣)椒炒山貨

主食: 烏稔飯

這裏烏稔飯的做法,其實和原版的是有差別的.烏稔的幹葉是經過洗淨,水發過夜,再煮汁,過濾,晾涼以後.泡洗淨的糯米,再過夜.

之後,上蒸籠蒸熟即成.但由於沒有新鮮的烏稔葉的顏色深,所以在其中加入了水發的烏稔果,效果出來顏色更深.不過味道更加棒.

其它的配菜雖然不那麽重要,但基本還是選用了福建山區比較普遍的料.象鮮筍, 鹹肉,還有筍幹也不錯,一般都是當地的主菜.還有山菌, 象香菇木耳等.在配色方麵,也是力主黑白配,味道本味為主.上次品嚐這款飯菜還是75年,這一晃就40年啦,真正的故鄉的味道.

這一頓,我們6人吃的不講,光聊天就到一大晚.反正明天不耽誤大家工作就成.

餐後心得:

如果用烏稔的幹葉做飯,顏色偏淡,沒有烏黑的效果.這可能是西人用它來泡”茶”,所以葉子以嫩的為主,所以顏色淡.除非用新鮮烏稔葉,這在海外收集難度大.加了烏稔果後,顏色理想,但飯的口感有berry味.除了有烏稔葉的香,也增加了果味,特色.如果有朋友要嚐試,一定要預留2天時間,原因是手續多,耗時. 烏稔飯用的純糯米,吃上一點點,就很飽了---俗稱”經餓”.

後記:本人的另文---可見佘族烏稔飯(海外版)菜譜,專門寫給私房小菜壇的一眾同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