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ABC(六)山民
文章來源: 也貓2019-04-23 20:44:17

ABC步道不僅有壯麗的自然風景,還以它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著稱於世。

迎風而動,村姑依舊用古老的方式篩糠。

據網上介紹這裏居住著 Gurung ,Magar ,Thakali ,Loba,chortens, gumbas 等不同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信仰和習俗。

導遊和背夫是鄉鄰,左邊的那位不吃牛肉,右邊的蘇酷不吃魚,他們分屬不同的教派。

一隊學生舉著國旗,向前挺進,他們要幹嘛?

在一個小村莊停留,放起音樂,載歌載舞,歡慶當地的節日。

導遊也加入歡樂的人群

尼泊爾的十月是各種節日慶典活動的高峰期,我們趕上了一個尾巴。

小姑娘也是因為節日才穿的這麽漂亮吧?

山裏人的活,男女分工不明確。男人做針線活兒像模像樣。

女漢子抗大包能頂半邊天。

雖說看到一些男女角色換位,ABC營地的高原不適合人類居住,客棧飯廳沒有老板娘,清一色的男人。

小朋友已經進入電子時代

可玩電子遊戲長大的孩子會愛大山嗎?我覺得他不怎麽開心。

似乎蕩秋千的女孩笑容燦爛,幸福指數更高。

媽媽在往兒子身上塗山裏人自製的油膏,據導遊講油膏是當地土方可預防感冒。

小朋友長大了還會接受祖傳秘訣嗎?反正我女兒堅定的不相信中醫。

山裏到處是竹林,山民編竹筐。我問他照像可以嗎?他笑著說“money”,我說200,他笑了笑 ,100 就可以了。

在加德滿都的市場裏看到很多小販兜售色彩鮮豔的粉末,還在納悶這些末末幹什麽用呢? 

用來化妝,但需求量不高啊?

在山裏看到它的用場,不知牆上的塗料是不是也來自市場上的粉末。

當地山民的民族服裝都豔麗奪彩,是不是也和這些粉末相關呢?總之我有很多的問題卻沒有答案。

當初雇導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導遊能讓我們領略當地的民俗風情。可沿途都是商業化的tea house,我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民居啥模樣,他們的著裝也區別不大。這時的好導遊會帶我們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這一點讓我對Santa有點小失望,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他。我走的慢,還要忙著照相,他的陪伴隻限於我的視野範圍之內。他就是我的向導和保鏢,再說我也沒有多餘的力氣聊天。吃飯本來是個交流的好機會,他會幫我們點菜端水送飯,像服務員。吃飯時永遠和我們分開,大概他知道我們不能忍受他們手抓飯的習慣,遠遠的和我們分席而坐。雖然我的胃神經夠堅強,吃飯時真的不能直視他們就餐。如果我有時間和精力,又能提出恰當的問題,他會給我們講解,他還是很願意和我們聊天的,隻是我們沒有給他時間和機會。對於民風民俗也就隻能是我的直觀印象, 途中所見和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