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英國稱霸世界,而不是歐洲其它列強?
文章來源: 笨狼2019-11-10 13:33:36
【這是就昨天一文荷蘭為什麽放棄曼哈頓提問的回複。】
 
按照韋伯 (Max Weber,馬克斯·韋伯)的說法,是新教倫理。當然隻能一國一人稱霸,邏輯上勉強些,其它新教國家咋辦?韋伯的邏輯正是我昨天諷刺荷蘭人那套給自己的行為,包括殺了人滅了族的行為,事後找借口的伎倆,而且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找借口,夠意思。
 
有人說是運氣,如英國的煤儲藏,滿地都是,德國工業革命時的能源就靠砍樹,把深林砍光了。美國雖是反了,但好歹是一家人,它的奴隸製基礎的棉花產業和英國紡織業那是真的雙贏,一下子把大家甩下了。
 
有人說體製,如國家機構(institution)和法製,有人說是啟蒙思維,如洛克的權力、契約論,和國會對王權的限製結,結果新興中產不僅有做生意的自由,還有財產神聖不可剝奪的權力,包括生命、財產、稅收代表權。
 
有人說是得益於英國是最早資本主義起源地之一,伏爾泰對英國形形色色不同宗教的人能找到一個共同的語言,金錢,而不是為了你的上帝不是我的上帝而打打殺殺就極其欽佩,有了共同利益,財富,宗教寬容也隨之而來。英國的公司法,集資手段,銀行股市雖然步荷蘭後塵,但不僅超過荷蘭,縱觀當時的世界,沒什麽地方有的。
 
有人說是英國有福氣,一個大島國,別人想入侵都不容易,更有舉世無雙的海軍,有了它,貿易暢通無阻,資源市場都得以開發保護,該自由的時候保護自由,該衝進你的市場的時候衝進你的市場,該殖民的時候殖民,競爭對手還都被扼製,一碗飯用不著分。
 
這類原因,還有其它的,都是原因,問題是給英國稱霸找一個或幾個原因都說不清,在我看來最關鍵的是看英國的曆史。
 
如果你用的是馬克思人類曆史科學觀,而腦子裏都是中國曆史,那理解歐洲封建社會怎麽想都想不通的,因為馬克思不懂,他的說法整個是錯的。歐洲以前國王其實很慘,跟中國皇帝根本是兩類人,隻是個領頭人(first among equal),國王得不停巡視,既是示威,也是籠絡收買,封建人與人的關係是一層層的,用秦暉的語氣,就是你隻知道、服從你的主子,而不知道、不服從你的主子的主子,所以一個將軍是不會聽國王的話的,他隻會聽諸侯的,一個騎士不會聽諸侯的,隻會聽將軍的。
 
法國人統治英國很長時間(不是法國統治英國,獨立開來的),諾曼人過海征服英國,宮廷說的話是法語,而不是英語,直到亨利四世、五世幾百年後才重新說英語。但這王權一開始很脆弱,導致英國產生了影響整個人類曆史的大憲章。大憲章你唯一要知道的核心,就是建立了英國王權孱弱的國情,這貴族與王室之間的爭鬥是英國壯大的基礎,但別忘了那壯大花了六七百年時間。
 
一開始,英國一點生氣都沒有,貴族和國王之間是拉鋸戰,而且王權是靠兒子繼承的,沒兒子,王室都覺得岌岌可危,可是兒子太多,如愛德華三世,王室間相互傾紮,篡權的就沒完沒了,英國史上“玫瑰之戰”就是今天《權力遊戲》的背景,結果英國上上下下刀光血影,一切都是權力的結構。
 
可以說王室一直沒停過想收回王權,就是做不到,這一狀況直到旁係亨利七世奪權才結束,當時大家真是殺怕了打累了,亨利七世善於心機,大家算是希望有一個強大的王室,穩定的社會環境,開始厭惡戰爭,英國才開始沒那麽動亂。可是即使他的子孫亨利八世,瑪麗和伊麗莎白一世用盡渾身招數,王權權力空前,英國也沒有恢複王室對國家的絕對控製。之後王權落入蘇格蘭旁係(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uart),還是沒有那個國王不是日日夜夜想著如何奪回絕對王權的,結果先是克倫威爾專製,然後光榮革命,貴族和隨後取代貴族的中產徹底打垮王權,成了君主立憲。
 
這一漫長的過程造就了的英國法律體製,這一切不是幾個聖賢用啟蒙理性的大腦坐在書房裏想出來的,而是貴族中產跟王室鬥,在大家都沒有絕對力量的環境下妥協的結果,幾百年的積累,英國鬆懈的社會結構讓無數有能力的人各展神威,而不是依賴中央集權計劃經濟,結果看不見的手讓資本主義在英國開花結果。
 
大憲章其實並沒有給大家君不君則臣可反的依據,而是當貴族權力被侵犯,王權又不太強盛,其它貴族有個借口一塊兒造反,不會被砍頭。不過你要是用現代思維想法,以為(古時)寫進憲法就是神聖不可動搖的,那是大錯特錯了,在英國宗教複辟為什麽失敗一文裏,我強調如果王權足夠強大,那麽憲法也是可以改的,因為你不改,我就殺了你,可曆史就是那麽一回事,在發現新大陸以前,英國很窮,召集一支軍隊是要錢的,打仗的都是農民和少數騎士,沒錢誰給你打?王室就沒機會強大,過國庫稍一有點積蓄,又出來了個楞楞的國王要立軍功,連和平時期亨利八世也要摻乎一手,結果反而欠一屁股債,結果貴族和上層更加勒緊稅收這一套在國王脖子上的繩索,王室是怎麽掙紮都沒用。
 
然而這隻是第一個因素,第二個,是英國的宗教改革。新教改革起於教會道德上的破產,新教倫理卻是被壓製,非貴族的社會裏少數精英給自己爭權力的口號,這才是新教,尤其是加爾文教義的核心,也難免這種思維盛行於荷蘭英國。不過上帝青睞有錢人隻是一種說法,機緣卻是亨利八世沒兒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上麵提過國王無子嗣是最大的不孝,亨利八世沒兒子,要離婚再娶,但教會不同意,為了兒子,亨利八世寧願打倒英國教會,但又不是那麽容易,於是他就跟一部分貴族和新興中產聯手(地主、商人、財主)。上麵提起有人說到英國國情(個人、權力、體製、法律)是資本主義在英國如魚得水的原因,在今天這也是你聽到的解釋,但蠻不是那麽一回事。不久前兩個經濟曆史學家在挖掘數據後發現最關鍵的是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帶來的土地改革,所謂改革,就是為了壓製教會而把它的土地強行充公,分發給那些為亨利八世賣命的貴族和中產,當時教會擁有大量土地,這是個曆史性的財富轉移,而且是革命性的,就是說用的是暴力(法國大革命也把教會土地充公)。財富從一部分手裏移到了另一部分人手裏,用於有建設性的生產,才是資本主義在英國起飛的原因。曆史上的飛躍,不論在那個社會,都是建立在一大堆屍骨的基礎上的,而且英國一兩百年的資本主義,如我在歐洲崛起時的國企所言,不是今天的“自由資本主義”,而是公私聯盟下,殖民性的資本主義。
 
在貴族與王室爭奪權力之間的老百姓既不希望國王太嚴厲,也希望有個國王,這種情劫一直延續到今天,王室的存在,實質性的還是象征性的,給英國帶來、保留了一種向心性,一股能把大家團結在一起的力量,給大家一個國家的歸屬感,早期英國的殖民者,包括來美國的,時時不忘國王的恩典和祖國這個強大後盾。
 
對比之下,法國和西班牙王室強大起來以後,對國家的控製是絕對的,宗教改革基本沒成功,愈加窒息,結果處於歐洲中心的法國在政教高壓下走向另一個極端:法國大革命和極端民主思維的產生,在邊緣的西班牙則走向衰亡。
 
荷蘭雖有資本主義精神,但是一團散沙,大家隻有在有一個共同敵人時能共同對外,否則大家吵吵鬧鬧,甚至動刀動槍,形不成勢力。德國不統一(直到1871年俾斯麥才完成大業),缺乏一個中央有向心力的權力機製,急於工業化的結果邁向了國家資本主義,成為日本的模範。
 
曆史上英國國內缺乏一個壓倒性的政治勢力,結果反而形成一個競爭的環境,加上英國人的務實無情,新興的勢力不會被扼殺,才是英國稱霸原因,這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