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二十個區(2)
文章來源: 小兔三屋2016-04-27 20:00:40

上一篇講了巴黎市中心的一到四區,今天接著說五區和六區。這裏有很多大學,學生老師遍布每個角落,但是建議遊客即使走丟了也不要問路。首先,這裏的路徑複雜,小街交錯縱橫,沒有固定方向,轉彎時很少有90度的彎兒,別人告訴你怎麽走也還是搞不清楚。其次,學生老師們趕課時急匆匆的樣子,不好意思打擾人家。也許一位大思想家正在腦海翻騰,一位大數學家正在苦思冥想,一位大作家正在醞釀新篇,突然被路人打斷,一定很心煩。

除了不問路,走路時盡量靠邊兒,地鐵通道裏最好靠右邊走,留下空間給那些飛奔趕路的人。其實地鐵車次很多,幾分鍾就一趟,總是有人要趕那兩三分鍾(想起當年中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裏一句宣傳詞:寧讓三分,不掄一秒)。作為遊客,觀察巴黎人的日常生活、借問路與其麵對麵也是一種旅遊的樂趣。如果真需要找路,最好問一個看上去像是旅遊達人那樣的遊客。

有人會問,不是說法國人會享受生活、不疲於奔命嗎?甚至很多人認為巴黎人吃午餐兩小時很正常,為什麽要急匆匆的。在巴黎生活過的人並不完全認同這一點。現代巴黎人的生活節奏咱不敢亂講,當年在巴黎上學時所經曆的實際情況真是沒有外國人想像的那麽誇張。午飯出去喝酒的教授確實有,但也有簡單一個三明治當午餐的辛勤園丁。以我所在的實驗室為例,遇到做低溫試驗時,好不容易把溫度降下來,時間已近中午,老板叮囑學生看著儀器,自己出去上街買了個三明治,回來後邊吃邊幹。有時不忍,勸學生還是照常去食堂吃飯。可是,需要搬東西時一個人還真是不行。

走南闖北經曆了許多,我發現任何國家、任何地方都是這樣,忙的總是忙、閑的依舊閑。公司裏不管人手多少,總有埋頭幹活的,也有整天無所事事的。所以說法國人懶不能一概而論。如今法國經濟不景氣,中午去餐館吃大餐的白領藍領越來越少見了,人們隨便買份吃的坐在電腦前邊吃邊幹變得很普遍了。

巴黎五區是巴黎最古老的街區,眾所周知的拉丁區是五區的一部分,從中世紀至今一直被視為巴黎文化與知識的聖地。索邦大學、先賢祠、巴黎植物園傳承了幾個世紀的曆史文化。時至今日,這裏匯集了法國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單位,其中巴黎六大(又稱皮埃爾瑪麗·居裏大學)規模最大,但隻有理工科。依據獲諾貝爾獎、菲爾茲獎人數和論文發表數等標準,巴黎六大排名居法國第一。2015年巴黎六大被評為全球第五大研究型大學,特別是在數學領域位於全球第四(前三名為普林斯頓,哈佛,加大伯克利)。巴黎六大的物理專業也不遜色,量子物理方麵共產生了三名諾貝爾獎得主,另外在世界最佳研究機構排名靠前的還有其化學、地球物理、材料科學。

遊覽巴黎五區必看先賢祠 (Pantheon),建於18世紀的聖日內維耶教堂,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改稱為榮譽殿,地下室有許多偉人墓,其中有伏爾泰、盧梭、雨果、左拉。喜愛自然和植物的遊客更不能錯過巴黎五區的植物園既自然曆史博物館,可欣賞到許多古老的樹木。不遠處的盧森堡公園雖然也有許多樹木,但已不屬於五區了。

巴黎六區值得大書特書,聖日耳曼德佩(Saint-Germain-des-Prés)大街、盧森堡公園、奧迪翁(Odéon)代表著巴黎風情,街道建築保持著舊世紀的曆史風貌,Café de Flore和Les Deux Margots兩個咖啡館吸引無數遊客前來覲見,曆史上眾多知名人物都曾匯集於此,可謂人傑地靈。巴黎六區既有畫廊、博物館,也有美食和時裝店,既能看到車水馬龍的商業街區,也能探尋到遠離喧囂的靜謐處所。繁華的商業氣息與法國的傳統文化在巴黎六區結合得天衣無縫。盧森堡公園舊時為王家花園,眾多作家包括雨果、薩特、繆塞、瓦萊納、喬治桑、巴爾紮克、海明威等都流連於此。園內的盧森堡宮最早建於1625年,拿破侖時期改建成了參議院。參議員在這裏開會討論法律草案,參議院議長是法國總統之後的第二重要人物。

上一篇:雨果故居和巴黎聖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