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為何被新加坡反超?根本原因在這!
文章來源: 北美曹先生2020-02-20 09:21:13

1月中旬,回國過春節之際,順道去新加坡和香港轉轉,給自己此行的一個小課題是:新加坡與香港兩地比較及香港問題之所在。

過去20多年裏,我每隔4、5年去一趟香港,但是新加坡從未去過。在我粗略的印象裏,香港是一流的國際大都市,絕對超過彈丸之國新加坡;但這次實地了解後,才知道這20年裏新加坡已快速趕上並超越香港,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香港很難再趕上新加坡了。

首先,是直觀的感受。新加坡的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市容管理等等,毫無疑問是世界一流水平,在亞洲差不多能與東京相媲美,感覺要比香港整體高出一個層次。這次在香港大街小巷走走,很多地方和我25年前第一次去的時候變化不大,令人失望。而從兩地市民的外在狀態上也能感受到這種差別來。

其次,是市民的看法。我每次去一個地方,總願意和出租車司機聊聊,我覺得他們對當地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是最真實的。這次在新加坡坐過幾次出租車,他們對新加坡的今天都比較滿意,很感自豪。這次雖然沒有和香港的出租車司機交流,但之前去過的兩、三次,他們每次對香港政府和當時情況都非常不滿,抱怨多多。另外,和兩地的朋友交流時,也得到差不多同樣的看法。

最後,從GDP等數據來看。香港和新加坡兩地GDP發展走勢圖如上,其中可以看這兩組數字:2018年,兩地的GDP分別是3630億美元和3642億(對應的人均GDP分別是4.87萬美元和6.46萬);而2000年,兩地的GDP分別是1717億美元和961億(對應的人均GDP分別是2.57萬美元和2.38萬)。

其實,在2000年以前的大部分時間裏,香港的GDP都大致是新加坡的兩倍左右;2010年,新加坡首次反超香港,經過10年的拉鋸競爭後,不出意外,2019年和今後新加坡都要持續甚至大幅超越香港了。

另外,香港政府的財政收支一直比新加坡高出不少。在支出中,新加坡要比香港多出國防和外交這兩大項。新加坡每年的國防支出約占GDP的3%(現在約為100億美元,人均國防開支在全球僅次於美國和以色列)。所以,無法想象香港每年巨大開支都花在了哪裏?何以招致市民如此不滿?

等等,香港與新加坡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不僅他們之間的各種淵源盤根錯節,而且兩者的曆史背景和發展過程都有很多相似性。在這種比較中,香港一直擁有很多優勢的,比如地理位置更優越、地域麵積更大、人口數量更多,人口素質更好,等等,但在最近20多年中,新加坡呈現出更好的競爭力和發展前景,這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和探究。

有人說,香港貧富差距拉大是導致今天局麵的根本原因。從基尼係數來看,現在香港的在0.54左右,新加坡的是大約0.46。顯然,盡管過去幾十年來,兩地的貧富差距都在加大,但是香港的貧富差距已經相當大了。據說海底撈老板移民新加坡後成為當地首富,而香港幾個富裕家族則早已橫掃東南亞了。那為何造成香港的貧富差距這麽大呢?

有人說,香港高企的房地產市場是阻礙香港的罪魁禍首。據統計,香港的公屋與私宅比例為4:6,而新加坡是7:3,香港有全世界最變態的房價收入比,新加坡卻做到了人人有其屋。相比而言,香港的財政收入更多,人口密度更小,實體產業更少,但香港的房產價格卻始終高不可攀。房地產是香港兩極化和階層撕裂的主要推手,而這又是如何造成的?

有人說,香港的產業結構空心化是香港衰退的首要因素。沒來新加坡之前,我隻是知道新加坡的航運業很強大,過來後和很多朋友交流,才得知新加坡的產業種類很完善,布局很超前,像石化產業(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電子、機械製造和生物醫藥等都很有實力。香港呢,除了大力發展金融、貿易外,製造業大都轉移到中國內地了,那這種局麵又是怎樣形成的?

等等,這些觀點,我認為都是表象問題,不是根本之因。香港最大的問題和根源是:香港的政體製度在設計上存在先天的、巨大的缺陷。

看待一個地區的發展狀況,我個人喜歡從社會製度層麵去觀察和思考,而不是盯著具體的人和事。

社會製度主要包括政治製度、經濟製度和輔助運行體係(社會組織等)三方麵,而政治製度往往是最為重要的。前兩方麵就是常說的“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這兩隻手無疑都極其關鍵,缺一不可。其實還有另外一隻“上帝的手”,這個不在本文討論。

對於西方的民主政治體製(英式和美式的),很多人並不真正了解,在我看來,核心是這三個層麵:

第一,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英式的行政與立法二者有很大的重合,美式的三權分立最為徹底。

第二,聯邦、省/州和市鎮三級政府相互獨立,各負其責,各為其主(各自的選民)。聯邦主要負責國防、外交等;省級主要負責衛生、教育等;市級主要負責市政建設、治安交通等。三級政府不但人權、事權責任清晰,而且財權(稅收)也有對應保證。省/州這一級政府權力非常大,所以動不動就有省或州要鬧獨立的。

第三,政黨製度為主,即多以政黨的身份參與競選,一般是兩黨製或多黨製。聯邦和省級基本都實行政黨製度,但市級大都是非黨派政治,比如加拿大的溫哥華和蒙特利爾的市議會選舉是政黨製度(英國倫敦市好像也同樣),而多倫多就是非政黨政治(紐約市也如此)。

上麵這三個層麵中,很多人都知道第一個層麵,但實際上第二個層麵更為重要,而第三個層麵卻是根本。

對應西方的民主政體特點,來看看香港和新加坡的政治製度。

我之前沒有研究過香港的政體製度,以為“一國兩製,高度自治”下,香港實行的就是英式民主製度。這次和香港朋友聊聊以及事後查查資料才發現,香港實行的根本不是英式(或美式)政體製度,而完全是新式的、不倫不類的政治製度。在西方社會中找不到對標香港的政體模式。

按理說,香港應該采用省一級政府的製度設計(實際上香港在某些方麵還行使準中央的職權)。在英式體係中,省一級政府大都是政黨製度,行政首腦也無須選舉產生。香港在立法會選舉中似乎是“黨團(政黨和社團)製度”,但本質上相差甚遠。社團(比如香港工聯會)並非政黨,而香港小黨林立,也無法形成真正有效的兩黨製和多黨製。

如果仔細看香港的政體設計,更像是市一級的製度模式,比如像英國倫敦市。行政長官如同市長,是選舉產生的,立法會類同市議會,但依然存在是否是真正的政黨製度以及行政長官是否有黨派屬性(據說香港行政長官不能屬於哪個政黨)等本質上的差異。當然,香港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也並非直接選舉產生的,不過這個不是問題的最核心,製度設計的基礎和框架才是最為根本的。

也就是說,即使香港是真正按照英式的市一級政府的政體模式設計的,也是頭小體大、功能欠缺的政府架構,這必將製約和阻礙香港的良性發展。

香港也有區一級的議員選舉,但是這並沒構成區一級的政府組織,區議員權責很小的,香港實際上隻有一級的政府組織。這個也不重要,新加坡本質上也隻是一級的政府體係。

對於像香港這樣的大都市或者新加坡的城邦國,區域內的各種條件差異不大,可以采用一級的政府組織,不必要實行兩級或三級的政治架構,但是按照哪一級來設計卻至關重要,影響深遠。

再看新加坡的政體設計。很容易看出,新加坡是英式的民主政體。有人說,新加坡一黨獨大,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但這和一黨製是完全不同的。

新加坡的民主體製建設,得益於早期自身的自治追求(二戰後開始),迫使英政府準許新加坡在1955年成立民選的立法會,再後來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再到1965年獨立建國。可見,新加坡的政體設計最早是按照英式省級政府模式來建立的,後來升級為中央政府就順理成章了。

香港與新加坡不同,在九七回歸前,末代港督彭定康也想給香港打造一套適宜的政體製度,並推動議會選舉、政黨建設等等,但種種原因未能有效完成,最後形成了現在的政體模式,按百度上說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製是行政長官負責製,即行政主導、司法獨立、行政與立法既相製約又相配合。”

香港現在的政體製度,弊端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無法形成利益製衡。如果是實行類似新加坡的政體製度,采取政黨政治,則情況就會大不一樣。現在隻是徒有虛名的“黨團製度”,其實際的設計模式和選舉製度,使得一個利益階層(像房地產商)能夠長期操控行政與立法會,香港的今天就理所當然了。

總之,在香港,“看不見的手”很強大(香港一直是世界上最為活躍的經濟體),但“看得見的手”很羸弱,先天不足,與香港的城市地位和發展要求不相匹配,這是內在的、最大的問題和矛盾。

新加坡則有別於香港,兩隻手相互配合得較好,才取得如今的成就。對此,有很多人笑侃說,香港是有自由無民主,新加坡是有民主無自由。這個有些道理,但不夠明確。

有朋友說,新加坡的經驗不具有可比性和參考意義。我能理解這句話背後的涵義——新加坡擁有香港永遠無法擁有的一樣東西。但我並不認為這個東西有那麽重要,很多發展實踐也能從正反兩方麵佐證這一點。

香港的今天和各種問題的湧現,我認為,主要不是中央政府的問題,盡管中央政府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香港政體製度的弊端,甚至還有所推波助瀾。

香港也一直有人呼籲“雙普選”,但如果製度設計本身存在先天缺陷,那即使搞“雙普選”,也並不能解決所存在的根本矛盾。

香港的“症結”還需要自己去麵對和解決,但香港的民主實踐很少,解決起來一定困難重重,任重道遠!最後,祝願香港的明天越來越好!

【備注:本文有些信息和數據是通過度娘查閱的,可能不夠準確,但不影響基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