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幹不過印裔,我們該怎麽辦?
文章來源: 北美曹先生2019-04-08 17:23:38

印度遊學回來後,寫了幾篇觀感總結,其中那篇《去了印度,才知道華裔為什麽幹不過印度裔?!》被很多朋友轉發,引起廣泛熱議。另外,身邊有不少朋友錯過上次印度之旅,但對印度都非常感興趣,也同樣有關於華裔和印裔比較的困惑,所以上周日4月7日,我們“溫哥華幸福家庭群”特別組織了一次印度遊學的主題分享午餐會。

這次活動,共有44位朋友參加,從中午11點半一直到下午4點多,遠超原計劃的人數和時間,大家交流的信息很多,討論的內容很深,互為啟發,都有收獲。

陸續到齊後,大家一邊品嚐印度美食,一邊聆聽各自的簡短介紹。這40多人,有剛來溫哥華才一個月的,也有30年前就來加國留學的。每個人身上都有故事,雖說簡短介紹,但這個環節還是大大超過預定的時間。不過這個環節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大家的認識和了解,才能真正的彼此抱團和相互幫助!這也是我們《幸福家庭圈》在致力推動的事情!

大家介紹後,先由活動主持人及印度遊學團團長曹先生簡要介紹一下這次遊學的大致活動情況,然後有請本次遊學團領隊、旅遊專家Mark先生,結合印度之旅,講講西人與華人在旅行選擇上的差異性。

Mark說,西人安排旅行時,第一,規劃的時間特別早,他所安排的去印度團至少是一年前就開始規劃的;第二,他們要求的都是深度體驗,而不是走馬觀花,拍照留念;第三,他們看重的是品質,而不是價格。相比之下,華人就沒這麽講究,往往以價格為主要考量。其實,不同的價格就意味著不同的品質和不同的體驗,這在去印度旅行中尤為明顯。這次印度遊學團就是按照西人旅行的方式設計的,並且增加了與當地精英的交流活動。

其間,遊學團成員Crystal、邊總、Sandy以及沒有參加本團但最近也去印度旅行過的lucy、Daisy和張女士等,分別分享了他們的最大感受,一個共同的看法是:印度太豐富多彩了,印度很難用好壞來評價;印度一般不想去,但去了就很想再去!

其後,我本人結合印度之行以及多年的思考,簡略談談相比印度裔,華裔在北美發展的最大障礙。以前,因為對印度的不了解甚至誤解,總以為印度和中國差不多,包括社會製度方麵差異也不是很大,因為印度和中國都是實行社會主義,而且在各自重新建立或獨立後,都是長期向前蘇聯學習,現在也都是和俄羅斯很交好的國家。但實際去過印度後,才發現印度實行的是和歐美完全一樣的民主與法治的社會製度。

在我看來,正是由於印度和中國在社會製度上的不同,才導致印度裔和華裔在北美的巨大不同!一切其它的差異本質上都是由製度差異造成的(甚至包括宗教問題)。包括大家常說的文化上的不同,這個說法沒錯,但太籠統了,到底是文化中的哪一部分妨礙了華裔的發展?文化和製度是什麽關係?引用一個定義供參考: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曆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製度和組織機構。所以,還是製度的事。

製度不同對華裔所帶來的負麵影響至少是兩方麵:一個是恐懼,對批評和某些交流的恐懼;另一個是很難被信賴。這兩方麵在海外生活的越久,融入的越深,進入的層麵越高,越有深刻的體悟。另外,最可怕的是,這兩方麵不僅體現在第一代移民身上,而且代代相傳,難以止息。

幾個專題分享後,就是大家熱烈的自由討論。大家提出的問題很多,也很難有一個標準答案。其中Joan女士提出的情商問題,成為討論中的熱點。她來加國多年,一直在各級政府工作,她本人和印度也有特殊的關聯,去過印度多次,她認為華裔和印度裔比較起來,最大的問題是情商不足,其原因可能是印度人口密度更大、都有宗教信仰等,使得印度裔的情商普遍高於華裔,以致於印度裔混得更好。

她的“情商差異論”,大家都覺得很受用。但也有朋友認為,中國人並不缺乏情商,隻是這種情商過於功利、過於短視而已;也就是說,華人具有專製環境下的高情商,但不具有民主機製下的高情商,其原因還是製度與規則不同造成的。但不管怎樣,在加拿大在美國在海外,華人的情商能力的確不如印度裔,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一者這次時間有限,二者這個話題太大,最後大家相約以後多討論,共同提升華人的競爭力!這個話題可能是北美華人最為關注的,所以筆者那篇《去了印度,才知道華裔為什麽幹不過印度裔?!》被大量轉發和評論,肯定認同的多(想必很多是來自在海外的讀者),批評指責的也不少(估計主要來自國內的讀者,完全可以理解)。為此,筆者再談幾句。

截止目前(4月8日晚),在諸多文後的評論中,這兩條評論被點讚的最多。一個是關於忠誠問題,一個是關於抱團問題。看來,這兩個問題是焦點。

讀者評論:“印度受英國殖民統治很久,養成了對白人的絕對忠誠,所以白人用印度人比用中國人放心。這才是主要原因。”

讀者評論:“現在別說抱團了,能不去告密已經謝天謝地啦……何況現在還鼓勵告密,你叫華裔誰敢去抱團嘛?!”

“忠誠”與“抱團”問題,確實是華裔與印度裔的兩大明顯差異,但背後的原因是什麽,才是筆者那篇文章所探討的。華裔與印裔有很多不同,到底哪個是關鍵?這些差異現象,有的是因,有的是果,隻有深入刨析,才能究其根本。

我覺得,職場發展,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在哪裏,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底層靠技能,中層靠情商,高層靠信任(或者說忠誠)。華裔不缺技能,底層打拚不輸任何人;情商不如印度裔,因此各行業和大機構裏,中層數量,印裔遠遠多於華裔;而信任或忠誠的問題,華裔先天就輸給了印裔,所以高層隻能看到印裔風起雲湧,而華裔卻難覓蹤影。

如何建立信任或忠誠?這個通過個人努力,比如提高情商和領導力,主動結交有資源的高層人士,等等,可以有所改進和見到成效,但是這個還涉及到族裔的背景(就是討論過的製度不同等問題),尤其是在有衝突的環境下,這就是個人很難去改變和影響的了。因此,在今後長時間內,華裔都很難贏得信賴,這是一道有形和無形的巨大門檻!

那華裔該怎麽辦?筆者在那篇文章中談及了三點,很多讀者也給出了一些建議。一位在多倫多的朋友在轉用這篇文章時,還寫了幾點很有見地的看法:其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華裔必須要過語言關;其二,華裔必須形成整體力量,來增強精神力量和棋力信心;其三,要有開放的學習心態,盡快熟悉新的文化和新的遊戲規則;其四,人際關係是基石,建立有意義的優質人際關係需要長期投資和用心經營。

多倫多這位朋友說的非常好,尤其是她提到的華人抱團和自建人脈的觀點,本人完全認同,而且我這幾年就一直在做這方麵的事情!

能不能被信賴,主要是他人的事情;能不能抱團,則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作為華人,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說。如果做不到把北美的大部分華人團結起來,那至少可以把身邊的人和優秀的家庭團結起來。隻要大家誌同道合、齊心協力,分享資源、互相提攜,相信一定會有所改觀,一定會讓下一代更多地進入重要領域,進入中高層!

本人這幾年在溫哥華等地建立“幸福家庭群”,就是在開展這些交流分享活動,並開設《幸福家庭圈》微信公眾號,廣為傳播合作意識和抱團精神,讓更多精英人士和優秀家庭能相互結盟,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優質的人脈關係網。

在我看來,這是一項事業,需要大家都參與!如感興趣,請關注《幸福家庭圈》(微信號:familyunion),或與筆者聯係(微信號:michaelcao0658),共商華人發展大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