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融入北美主流社會“3+2”
文章來源: 北美曹先生2014-08-11 16:06:33

華人融入北美主流社會“3+2”

凡是移民海外的華人(主要指第一代移民,特別是這些年的新移民),都會經常麵臨或被問到一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我/你能否和怎樣融入當地主流社會?顯然,這個問題牽扯著另外兩個更基本的問題:一個是到底有沒有主流社會?第二個是到底什麽是主流社會?我想,前一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很清楚,哪個社會都存在著主流群體,是他們代表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比如國外媒體經常使用的“mainstream”這個詞,就是主流的含義,而對“主流”的定義和理解往往差異很大,特別是在不同的社會製度下,對“主流”的解讀更有所不同。在中國,“主流社會”往往等同於“上流社會”,是指那些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麵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群體,其實是指有一定社會地位、權力、財富的少數人或者至少是中產以上的人群;在北美,“主流社會”更多是指能代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的大多數人群,他們也大都是中產階層,而北美的中產階層則是社會的主要群體。當然,北美也有“上流社會”,不過他們也是“主流社會”的一小部分而已。

很多新移民以中國眼光來看待北美社會,想進入他們眼中的“主流社會”(其實是“上流社會”)無疑是很難的,甚至幾無可能。在北美進入上流社會,是需要一個家族很長時間和幾代人的積累才能完成的,不像在中國一朝一夕就能暴富和爬進“上流”的。再說,對於有些新移民而言,別說進入上流社會,就是進入當地的主流社會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在我看來,融入北美主流社會,應該達到以下的“3+2”標準:

第一,要有工作。這裏所說的工作不僅是指各種各樣的打工工作,還包括創業、經商、自雇(北美有好多如保險、房地產等中介業務)等,也包括曾經有過北美工作經曆現在不需要工作的情況。對於那些在中國有生意的移民人士而言,如果這些生意和本地有互動或者成為其本人納稅的一部分,也可以視為有本地工作。如果在北美未曾工作過,沒有成為真正的納稅人,則很難說能成為“主流社會”中的一員,而工作經曆越豐富越更容易融入主流社會。

第二,要會英語。這對於大部分技術移民來說,基本上都不是什麽大問題,當然自己永遠還會覺得英語不夠好,但對於很多投資移民來說,語言就成為最大的問題,想靠語言來工作幾乎不可能,甚至日常的生活交流都有困難。現在在北美很多華人集聚的城市,似乎不會英語,生活起來也沒什麽問題,但是如果根本不會當地的官方語言(在加拿大也可以是法語),外語達不到最基本的生活要求,那是絕對無法進入主流社會的,而外語越好則越可能快速融入主流生活。

第三,要入國籍。在北美有不少華人因為種種原因並不想加入美國國籍或加拿大國籍,這似乎一點也不影響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但嚴格意義上,他們還不是社會的主流人群。無論在哪個社會裏,每個人的政治權利都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政治權利不能參政議政,就是人權中最大的缺失,甚至是生命的不完整,也自然而然就失去了作為主流群體對社會發展應有的權益和擔當。

第四,要參與社會活動。參與社會活動不隻是參加各種選舉和參政議政,而更多的是要積極參與個人所在的社區事務和其它相關活動,從而與社會大眾同呼吸、共命運。如果隻是中產生活樂悠悠、躲進小樓成一統,那麽這種生活還談不上真正融入北美的主流社會。

第五,要揚棄文化觀念。很多人都認為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最大障礙是文化上的差異,也即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其實這遠沒有想象的那麽困難和複雜。作為華人,融入北美主流社會,我們根本沒有必要拋棄我們本民族既有的優秀文化,而北美文化本來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和薈萃;或者說,各種文化所倡導和追求的基本都是相同或相通的(包括各種宗教也是如此),最關鍵的是我們要求同存異,揚善棄惡,遵循人類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融入主流社會,才能享受到這種融合所能帶來的成功和幸福!

以上“3+2”標準,前3項是硬標準,後2項是軟標準。我來加拿大生活快5年了,按照這個標準,我距“主流社會”還差之甚遠,自當努力為之;融入的結果固然重要,融入的過程也別有意義。

(我在“文學城”開博沒多久,幾篇博文居然有這麽多的點擊量,真是令我驚奇和感動,在此謝謝朋友們的關注、批評和支持!也歡迎去我新浪博客北美曹先生查看以前的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