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了,要像他們那樣
文章來源: 高曉嵐2014-10-01 10:20:30
最近看到文學城上一則新聞,標題為: “美國‘表叔’比爾蓋茨:我有812億,我戴10美元手表”。還看到文章說比爾蓋茨和妻子梅琳達的慈善基金會自2000年來已經捐助善款300多億美元,在消除天花、治療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抗瘧疾和促進美國教育係統改革等領域作出巨大貢獻。還有備受中國人崇拜的股神沃倫巴菲特,不僅承諾死後捐出99%的財產,還在最近一次捐出價值28億美元的股票,創個人捐款記錄,並累計捐款230億美元。還有一些其他的富人也捐助慈善事業,如年輕的臉書創始人紮克伯格。這些當今的巨富,倡導並身體力行慈善事業,秉承美國早年巨富如戴爾卡耐基等的慈善傳統,並發揚光大,回饋社會,造福美國和全世界。
財富的獲取固然和財富擁有人的創意和勤奮有關,但是也是依托於他所在的世界和世界上的人。要獲得財富要有資源和市場,這些都世界上的人共享和共同組成,包括窮人。財富聚集到富人手中如果被揮霍掉,世界的財富減少,資源被浪費,窮人仍然窮,社會不能進步,問題層出不窮,富人再獲得財富的成本會增高。反之,像蓋茨、巴菲特等有遠見的富人,回饋社會,幫助窮人,關注改善貧窮落後地區的人的健康和福祉,他們的財富惠及更多的人,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這是何等的成就和榮耀。這樣的財富更有價值。財富也更多地向著樣的人聚集。
每個人的稟賦是不同的,有的人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健康、智力、情商等,又在適當的時候把握機會,勤勞致富。也有的人身體欠佳或有殘疾,甚至不能養活自己。在公平文明的的人類社會裏,強者就會照顧弱者,在這過程中也體現了強者的價值,更受到人們的愛戴。而置弱者於不顧,的社會必被唾棄。弱者是我們中的一員,有可能是我們的家人甚至我們自己(一場災難就可能使我們成為弱者)。人類就是互相照顧和扶持在進化之路上生存下來,成為萬物之靈的。
中國人貧窮了很長時間的,一旦有了條件,聰明勤勞節儉的一代人中很多人富了,其中有一些更幸運的人甚至也加入了世界巨富的俱樂部。這一切是新生事物,中國的富人還在學習和適應擁有和支配財富的過程中。享受自己的合法財富無可厚非,不過中國的富豪中所謂“土豪”不少,隻知道揮霍和炫耀自己的財富。中國社會變得崇拜富人,同時也蔑視窮人,“窮人簡直就成了懶惰和無能的代名詞,我們對貧窮充滿恐懼和不解。”。
最近我的一篇博文“新疆,我為你祈福”隻是同情維吾爾族人的處境,短短數天竟然有120多條評論。其中就有人認為維吾爾人的麵臨的問題是他們懶惰無能。還說什麽如果他們不勤勞不努力就要被淘汰。當我告訴我的美國老公,他很驚詫,說這是“Genocide”(種族滅絕)的觀點。和當初納粹屠殺猶太人一樣。認為某個民族沒有生存權(僅僅因為不夠“勤勞”)就是種族滅絕,就是納粹思想。世界上的吉普賽人按照這些人的邏輯,也該被淘汰麽?人家可是生存了上千年。
“貧窮的成因包括了多種因素,從發展經濟學角度講,貧窮就是缺乏生活機會。”摘自百度百科。消除貧窮要依靠社會對窮人提供生活的機會。一個貧富極其不均的社會是不安定的社會。富人極度揮霍,不幫助窮人,會引起仇富的心理。
2010年6月16日,巴菲特在財富雜誌上發表的公開信上完整的表述了自己對財富的看法:“一些物質上的東西使我的生活更加舒適和享樂,但許多物質上的享受卻並不能帶來真正的生活享受。我喜歡擁有一架昂貴的私人飛機,但擁有幾座豪華的住宅將會是一種負擔。很多時候,巨大財富的擁有者最後成為財富的奴隸。我的家族就算把我的財富多用超過1%,也不會增添更多的快樂和幸福。相比之下,其餘99%的財富卻可對其他人的健康和福祉產生重大影響。” 巴菲特的這段話反映了經濟學的財富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
中國的富人可以向蓋茨和巴菲特等致力於慈善業的富人學習。富了,要像他們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