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評談之六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文章來源: summergrassW2016-05-21 10:59:01

六四評談之六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夏天的草

 

 

 

開篇小故事:王同茹是長沙儀表廠工人,她並不支持北京的六四學生運動,她說:國家在大學生身上投了那麽多錢來培養他們,不是讓他們鬧事的,學生們應該專心學習,好好報效國家。看到電視裏學生和李鵬等的對話,王表示完全難以接受,學生憑什麽那麽趾高氣揚,在對話中沒有半點謙卑,顯得缺乏教養。雖然她理解學生運動的初衷,但對由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青人領導的運動卻不支持。張二蛋是一個山西農民,從包產到戶政策嚐到甜頭的他同樣不支持六四學生運動。在全國各地,當時90%以上的工人、農民和其它行業普通群眾不支持學生運動,相反,他們擔心學生運動會將國家形式搞亂,雖然說不上堅決擁護中央對六四運動的鎮壓,但至少不反對。

 

秀才造反,三年不就,說的是讀書人造反因為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往往是熱熱鬧鬧一陣,然後便悄無聲息。六四就是一場典型的讀書人造反的鬧劇,一見血,便如鳥獸一般飛散。還是讓我們回到20世紀八十年代,看看當時發生了什麽?

 

到了1989年,鄧小平的農村聯產責任承包製已經搞了10年了,農民得到了很大的實惠。首先,困擾集體化時期的糧食自給問題已經完全解決,五穀雜糧已經把占中國大多數人口的農民肚子填得飽飽的,人們開始向更多的肉食進軍了。家用電器開始慢慢進入農村的家庭。所以,當時的農村人口是基本滿足於當時的現狀的,至少與過去比,人們的生活是好的,人們普遍認為當時的生活已經比解放前的地主要好得多。這時,六四運動出現了,這種講民主的行為脫離了當時農村的實際,自然得不到農民的支持,也不會在農民中引起共鳴。

 

在城市裏,日用品市場已經豐富,當時因為工業企業還未改革、裁員,所以國營企業工廠工人還沒有痛的感受。不過,日漸市場化使得許多國營企業效益不太好,工人的生活就不如農民那樣生機勃勃。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工人的生活質量可是比農民要好得不知多少倍,巨大的反差產生了“工人哭,農民笑,知識分子做花轎”的說法。即便如此,工人生活還是可以維持生計的,而且,當時的家用電器也已經普遍進入了工人家庭。所以中國工人對此時出現的六四運動沒有實質上的心理共鳴,自然也不可能積極投身其中。

 

缺乏工人、農民支持的學生運動實際上成了一場秀才造反運動。那麽,為什麽這些將做花轎的未來知識分子的學生要鬧事呢?雖然知識分子當時的社會地位很高,但他們的經濟實惠卻不高。例如“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說法就出現在那個年代。相反在知識分子所接觸的民主、自由世界中,是沒有這種奇怪的反差的。於是,想得到經濟實惠的知識分子就醉心於民主、自由中了,接著鼓動學生用反腐敗的口號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天國。

 

江澤民對這個問題看得準,他借用鄧小平的勢,將知識分子敲醒,浩浩蕩蕩地投身到悶頭發大財的曆史洪流中,並以此成就了中國21世紀的迅猛崛起。

 

缺乏廣泛群眾基礎的六四就隻能靠年輕人的熱血與幻想支撐,它的失敗從一開始實際上就已經注定了的。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六四那些好得出發點,不能否認當時熱血青年的愛國、報國之心。但是,美好的願望和善良同樣不能作為幼稚與荒唐的遮羞布。